以中国传统内核,写就神话史诗——《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以中国传统内核,写就神话史诗——《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作为“封神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以殷商大军讨伐西岐的战争场面为核心,为第三部“武王伐纣”这一历史故事进行铺垫。该片不仅在电影工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更在人物塑造、价值观传达和美学追求等方面展现了中国电影人的创新与自信。
导演: 乌尔善
编剧: 冉平 / 冉甲男 / 乌尔善 / 曹升
主演: 黄渤 / 于适 / 那尔那茜 / 陈牧驰 / 费翔
类型: 动作 / 战争 / 奇幻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5-01-29(中国大陆)
片长: 144分钟
电影工业化和构建中国电影工业美学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流浪地球》系列、《长津湖》系列等一批中国电影在探索建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中表现亮眼。2023 年暑期上映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因其在中国神话史诗层面的工业化探索和类型开拓等方面格外引人瞩目。它采用了能够更好体现现代工业水准的“三部曲”模式,探索建构中国神话史诗电影的类型标准。
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更是将“最佳故事片”授予该片,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其对中国电影作出的贡献,即《封神三部曲》更为全面和深入地进行了工业化探索,引领了当下中国电影人认识、实践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的建设及其工业美学的建构。
神话题材中的东方美学
在2025乙巳蛇年的春节档中,《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作为“封神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以殷商大军讨伐西岐的战争场面为核心,为第三部“武王伐纣”这一历史故事进行铺垫。
乌尔善的编剧团队将《封神演义》、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等历史典籍作为取材的原点,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复刻原著,而是将具有时代性的思考融入创作中。所以《封神》系列的世界观是要构成一个“自足的、完整的神话世界”,所以它需要一个独特的戏剧结构,因为系列电影有贯穿的人物,但每一部的戏剧冲突是不一样的。既要完成一个由三部电影讲述完整故事的构架,又要每一部电影有独立的主题、结构和完整性。
卡西尔认为:“神话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因此,神话虽然是人类虚构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想象世界,却折射了特定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体现出特定时代人的理想和追求。神话代表着一种“时间深度”,具有“想象的共同体”的性质,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活规范的根本性原典。
“封神”这一神话传说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商朝、周朝,直至明代《封神演义》成书,时间跨度长达2500年,在封建皇权体制下,“武王伐纣”这一事件本身所潜含的、对至高权力的巨大挑战与威胁,注定了其作为矛盾的对立两方而存在。《封神演义》的小说作者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小说中反复渲染“武王伐纣”的正义性。但是,在现代社会,封建帝制所渲染的君权至上的概念,显然已经失去了合法性,“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自然也就不再具有话题性。
所以乌尔善导演在改编剧本时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价值观”。主创团队以当代价值观重新审视历史,剔除那些不合时宜的部分。乌尔善在“封神三部曲” 中另辟蹊径,令人瞩目地建构了多重的父子关系。在影片中,纣王殷寿,既是商王帝乙之次子,又是殷郊的父亲,构成了两组隐含王权继承冲突的父子关系。与此同时,影片嵌入了“质子”这一设定。东西南北和百诸侯,“各遣其子入贡大商,是为质子,诸侯敢有谋反者,先杀其质子,然后族灭之”。“质子”原本是各路诸侯之子,却不得不作为人质来到大商国都朝歌。
影片开场,西伯侯姬昌之子姬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在八年的朝歌岁月中,耳濡目染,现已将好友殷郊的父亲殷寿视为“心目中的英雄”,并发誓,自己今后将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因此,姬发虽出生在西伯侯之家,与姬昌是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但其成长却深受殷寿的影响,实质上将其视为精神之父。在电影中,通过姬昌、伯邑考、姬发和殷寿、殷郊两组父子,形成镜像的关系。姬发与太子殷郊是最好的朋友,他们都是年轻人,都有自我成长的需求,但两个人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发忽视自己的父亲,他崇拜殷寿,想成为殷寿。所以,背弃故乡,来到了朝歌。殷郊正相反,他重视父亲的想法,希望得到父亲的欣赏,但是父亲永远不爱他。前者的成长以超越父亲为目标,后者以获得父亲的认同为目标。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这是两种非常清晰的、有代表性的选择。至于在自我实现这个层面上,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殷寿又构成一组镜像,因为他们都有成为王者的目标,但是采取了完全不一样的实现方式。殷寿以自我为中心,可以牺牲所有人的生命,只相信自己,他代表了某种成功学的人生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最终迷失方向、铸成大错。姬发则选择了另一条可能更体现中国经典价值的道路,一条“仁者为王”的道路。影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叙述了姬发和殷郊这两位少年的人物弧光,惊心动魄地演绎了这两位少年,对纣王殷寿如何从崇拜转向失望乃至绝望,最终它要做到为“武王伐纣” 这一核心故事做好充分的铺垫。
无论是从故事发展的方面,还是从人物成长的方面。而姬发的成长曲线在第二部里是非常清晰和完善的。从一开始的少年气盛准备迎敌,到遭受打击之后发现西岐和殷商战力上的巨大差距,内心愧疚以为是自己连累了西岐百姓、甚至于打算牺牲自己保全家园和乡亲;再到在百姓们的感召和残酷的现实面前意识到暴政之下,委屈求不了全,唯有团结和反抗,哪怕不得不牺牲,因为只有抗争才有可能挣得一线机会守护住自己身后的故国家园和黎民百姓。至此,姬发“天下共主”的领袖气质的雏形已基本具备。而“守护”这个潜在的本集故事主题,也呼之欲出,而它恰恰直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很容易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封神》看似是在说覆国换代的故事,但本质上,也是在讲述自我成长的故事。从懵懂无知、一腔热血,到激浊扬清、匡扶正义,电影的立意就是希望年轻人可以从姬发的心灵成长中获得共鸣。
女性角色的反“男凝”视角
由新人演员那尔那茜所饰演的邓婵玉将军早在第一部的彩蛋部分就展露头角,身着盔甲骑在马上的形象,宛如从古老画卷中走出的勇士。在第二部中,这位女将军展现出了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同样是洗澡、露肩膀、打湿头发,邓婵玉与男凝视角下的女性截然不同,她威严的跟男副官说“你有话就说”,男副官反而表现出紧张的神情,自己低头害羞起来。这才是真正上位者的从容,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害羞的是男副官。
在最有可能发生男凝的沐浴场景里,反过来粉碎男凝。这是极致的反凝视,甚至可以说是“反过来凝视”的镜头:它讲的不仅仅是女性不被凝视,更是女性掌权者反过来凝视男性,这是一种权力压制带来的自由,这是绝大多数女性从未体验过的视角。至于为什么两军开战的晚上邓将军在洗澡,这恰恰是因为她料敌如神。她早就预料到了姜子牙的调虎离山之计,心里有底,在稳坐军中的同时,用一个洗澡的剧情彻底击碎了来自男性的眼光。这样的剧情安排给观众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绝对的权力下女性是不会被性化和物化的。
插曲《女怀》正是对邓婵玉这位女性角色量身打造的歌曲,乌尔善导演请历史顾问王艺老师模仿《诗经》的风格,写作了这首歌词。在《女怀》中唱到“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其中,只有第一句“有女怀春”出自《诗经》。
这首歌在电影中的两次出现代表了不同的含义。第一次是在浮桥上,有女怀春是邓婵玉戎马一生对亲情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思念。邓婵玉从出生就随父在沙场,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内心是有共鸣的。所以在她将要离去时,她要姬发唱这首歌,那是他从未触及的生活,而姬发所唱的后面歌词是为邓婵玉所唱的,歌词描绘了邓婵玉的一生,将她身上的热血与柔情都显现出来。首尾两首歌是对邓婵玉整个人物形象的闭环,她首先是女子邓婵玉,其次才是大商女将军。她不怕“硬仗一场”,但也渴望“不再流浪”。
结语
“封神三部曲”展示了中国电影在现代电影工业化维度的积极探索,这一探索不仅关乎视效技术的精进,还有制片生产与管理维度上的规范化实践,以及以人为本、协同高效的创制理念。在融合幻想电影与史诗电影的类型基础上,建构起了中国神话史诗类型的品质标准。更为重要的是,该片在审美维度上坚持追求中国风格,意图建构一个源于传统文化、技艺共创衍生、具备现代性与时代性的东方美学系统,彰显了中国电影人的美学自觉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