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风格
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风格
齐白石是近代最知名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篆刻家、书法家、文学家。清同治二年癸亥(一八六四年)生于湖南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的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六日六时四十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齐白石自署97岁)。青少年时代的齐白石曾在家务农,早年做雕花木匠,这段经历对其以后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后从当地文人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走上了以卖画、刻印为生的道路。中年又曾六出六归,遍览名山大川,丰富了自己创作的素材。以后又定居京华,实现了“衰年变法”。诗、书、画、印臻于完善,面貌一新,形成了自我风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时至耄耋之年,齐白石仍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上的创新,创作出了大量结合社会文化发展的崭新之作。
除了通过艺术创作进行表达之外,齐白石的画论画跋也充分反映出画家求新求变的意识理念。他曾自题云:“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霄同。卅年删尽雷同法,赢得同行骂此翁。”还有“曾经阳羡好山无,峦倒峰斜势欲扶。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面对当时画坛传统势力的非议,齐白石坚持己见,治印“流俗之所轻也”以示回击,并说:“吾画不为宗派所拘,无心沽名,自娱而已,人欲骂之,我未听也。”另作诗云:“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事实上,齐白石从未对中国画传统作过任何贬低,只是他更推崇徐渭、石涛以及近代吴昌硕创新求变的精神,而与“正统画派”守旧泥古的绘画观念格格不入。“余画山水二十余年,不喜平庸,前清除青藤、大涤子外,虽有好事者论王姓(王石谷)为画圣,余以为匠家作。” 在《白石诗草》中,齐白石还写道:“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甚至又有“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之语。通过仔细研究齐白石书画风格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其以将创新的理念真正落实到了每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