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周长这种小疙瘩,别乱挤!先分清类型再处理
眼周长这种小疙瘩,别乱挤!先分清类型再处理
眼周长小疙瘩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但这些小疙瘩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五种常见的眼周小疙瘩,包括扁平疣、汗管瘤、粟丘疹、闭口粉刺和脂溢性角化,帮助您正确识别和应对这些皮肤问题。
最近有个客户找到我,主诉眼周长小颗粒好多年了,从一开始只有一颗,到现在蔓延到大半个眼周。以前都没怎么注意这个东西,直到总有人问她眼睛怎么了才开始关注。
有的人说是脂肪粒,挤掉就可以了;也有人说是扁平疣,或者是汗管瘤,要去治疗。现在有点担心这个小疙瘩到底是什么?会不会传染?
其实,眼周长小疙瘩确实存在多种可能,常见的有粟丘疹、汗管瘤、脂溢性角化、闭口粉刺等等,少数情况是扁平疣,具体的判断需要医生看诊才能确定,甚至部分需要皮肤镜检测才能明确诊断。
那么,今天我就给大家简单列举一下这些常见眼周小疹子的种类和初步的辨认方法,大家可以先简单对照看看。如果有美观或者疾病治疗需求,可以到皮肤科门诊进一步确诊并治疗。
扁平疣
扁平疣通常是由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
HPV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病毒,有多种类型,其中一些类型与皮肤疣的形成有关。扁平疣是由HPV的低危亚型感染所致,例如HPV 3型。当皮肤出现破损,HPV可以通过这些破损处侵入,感染皮肤表皮细胞,引起扁平疣。
1. 皮损特点
出现皮疹后可能在眼周、颞部或者面部皮肤出现大量不规则的肤色或淡红色的突出皮肤表面的扁平斑块。
来源于uptodate及网络
皮疹通常呈米粒至豌豆大小不等,常常呈一片密集的分布,或者呈一条条的分布,密集恐惧症的人就要当心啦。
2.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染
与扁平疣患者或HPV携带者直接的皮肤接触,有可能会传播病毒。
所以患有扁平疣的家长最好能到医院面诊处理,以避免跟小婴儿脸贴脸导致病毒传播的风险。
间接接触传染
通过污染物,如刷子、针、毛巾等,也可能传播HPV,但相对传播风险比较小。
外伤或者自身接种传播
如不慎抓挠了自身扁平疣区域又抓破其他正常皮肤等。
3. 如何应对?
不小心感染扁平疣后,在皮肤免疫状态下降的情况下,皮疹会逐渐增多。
扁平疣一般不会自行消退,但有些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对扁平疣产生反应,导致它们发红、发痒,这可能是自我清除的标志。
但大部分扁平疣需要通过冷冻疗法、外用药、激光治疗和化学剥脱治疗等改善,具体需要医生面诊判断后选择相关治疗。
汗管瘤
眼周除了扁平疣,更常见的一粒粒的皮肤颜色小丘疹改变,属于汗管瘤。
1. 皮损特点
汗管瘤是小汗腺或顶泌汗腺的小肿瘤,表现为分散的多发性皮肤颜色丘疹,直径通常大约2-4mm。
这类皮肤良性小肿瘤最常见于眶周区域,但也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
(图源:见水印)
2. 为什么会长这个?
眼周长汗管瘤的原因具体不详,临床上考虑有以下相关因素可能导致皮疹出现:
遗传因素
临床上可以观察到家族遗传倾向,有研究认为可能存在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
内分泌因素
部分汗管瘤在青春期、妊娠期、月经前期或使用女性激素时皮疹可增大肿胀,提示可能皮疹发育与内分泌激素水平调节异常有关。
光老化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周围组织细胞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汗管瘤的形成。
汗腺异常发育
眼周皮肤娇嫩,汗腺发育不正常可能形成囊肿从而发展成汗管瘤。
3. 如何应对?
汗管瘤通常是良性的,不会恶变,但可能会因为上述原因逐渐增多,影响美观。
如果汗管瘤数量增多或影响美观,可以考虑通过医疗手段进行治疗,如激光治疗。但该皮疹无传染性,家长可以跟家人正常接触。
粟丘疹
1. 皮损特点
粟丘疹是一种源于毛囊皮脂腺单位或小汗腺汗管的微小表皮下角化囊肿,表现为直径1-2mm的白色坚硬丘疹,常常被人叫做“脂肪粒”。
最常位于面部,眶周及鼻部也是常见的部位。粟丘疹很容易和汗管瘤混淆,visia检测可以清楚看到小疙瘩中小白点,有助于鉴别。
(余佳医生供图,同一个患者不同visia视角下的皮疹显示)
(左:粟丘疹;右:汗管瘤)
2. 为什么会出现粟丘疹?
出现粟丘疹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细微的皮肤损伤
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如使用磨砂膏、洁面刷,或用手揉搓眼部时过于用力,可能会造成眼周细小的伤口,随后皮肤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粟丘疹。
遗传因素
部分婴幼儿出现的粟丘疹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通常这类粟丘疹会在数月内自行消退。
皮肤代谢问题
成年人的粟丘疹可能与皮肤细胞的代谢异常有关,导致角质层过度增厚,形成小囊肿。
日晒伤害
紫外线照射可能会损伤皮肤,导致皮肤老化,进而引起粟丘疹的形成。
很多人提到护肤品营养过剩就容易导致粟丘疹,其实可以理解为部分护肤品成分与皮肤局部的代谢补充不符合,或者涂抹时的过度按揉可能造成了皮肤轻度损伤,从而诱发粟丘疹。
3. 如何应对?
粟丘疹本身不影响健康,但出现在眼周,很多人可能因美观问题而需要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消毒后的针挑除清理、激光治疗等。治疗过程中主要需要重视避免暴力挑除和继发感染,通常少量的粟丘疹一次性即可根治性治疗。
闭口粉刺
1. 皮损特点
眼周长闭口粉刺,通常属于白头粉刺,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由毛囊皮脂腺单位的异常角化和皮脂分泌过多引起。
眼周本身皮肤没有太多毛囊皮脂腺单位,通常眶内很少出现粉刺或者痤疮丘疹的变化。但眶周外侧区域,比如眉间、鼻根部,比较容易出现闭口粉刺。
(图源uptodate)
2. 为什么出现闭口粉刺?
出现闭口粉刺的原因主要是:
毛囊皮脂腺单位异常
毛囊口的角质细胞过度增生,导致毛囊口堵塞,皮脂无法正常排出,形成闭口粉刺。
皮脂分泌过多
青春期、月经周期、饮食习惯、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皮脂分泌增加,增加毛囊堵塞的风险。
当然,年轻女性如果有一些不良的护肤习惯:比如使用不合适的护肤品,比如过于油腻的眼霜或面霜,或者卸妆清洁不彻底,也可能导致毛囊堵塞出现闭口粉刺。
3. 如何应对?
这部分的治疗通常建议尽量保持皮肤清洁,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温和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摩擦眼周皮肤,减少眼部彩妆的使用。
如果眼周的闭口粉刺数量增多或影响美观,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脂溢性角化
脂溢性角化病是中老年人面部及眶周最常见的皮肤表皮肿瘤改变,通常由不成熟角质形成细胞良性增殖引起。也见于防晒不够、经常暴晒的年轻人。
1. 皮损特点
脂溢性角化病皮疹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病变,浅棕色至深棕色或黑色不等,呈现增生凸起,粗糙的外观。
(余佳医生供图)
一般无症状,但摩擦性创伤引起的长期刺激偶可导致瘙痒、疼痛或出血。黑色丘疹性皮病和灰泥角化病都属于脂溢性角化病的亚型。
如果出现在成年人眼周,也容易跟扁平疣、汗管瘤等疾病混淆,不易分辨。
2. 如何应对?
这类皮疹通常没有传染性,经过激光治疗比较容易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