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思维》读书笔记
《结构化思维》读书笔记
人脑每秒钟能接收约1000万比特(二进制)的信息,但人脑每秒只能处理约50比特的信息,架构结构化思维的能力决定了我们的格局,也决定了我们能够掌控的范围,结构化的思考问题能通顺、有序、简单且高效
Photo generated by Gemini
基本信息
- 作者:不详
-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12-23
- ISBN:9787514227697
- 阅读时间:2024-02-20 - 2024-02-28
内容简介
《结构化思维》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结构化思维的基础知识,从搭建结构化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入手,详细阐述了八种思维结构,帮助读者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选择适合的思维模式。
详细内容摘要
思维过程与信息处理:
思维是大脑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最终形成认识的过程。
人脑每秒接收约1000万比特信息,但只能处理约50比特。
为了避免“自我证明”造成的信息筛选误差,建议:
- 先收集资料,至少通过三种渠道。
- 积极寻找对立信息。
- 咨询旁观者判断分析是否带有偏向性。
提高理解能力的方法:
- 复述信息:用自己的话表达所理解的信息。
- 独立操作:根据理解完成所需动作或任务。
- 至少思考三次“为什么”。
思维过程环节:
获取信息:接收外界信息或调取存储信息。
加工处理:包括分类定性、分解、理解、筛选、联想、想象、归纳、演绎等。
呈现结果:对信息输出,包括存储和用言行表达。
迁移运用:将加工后的信息运用在其他事务上。
结构化思维概念:
结构化思维不是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型,而是将各个思考部分系统有序地搭配或排列组合。
通过练习帮助建立归纳和演绎思维能力,形成线性思维。一种思维的养成需重复7次以上。
MECE原则:
MECE原则来自麦肯锡咨询公司,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5种分类法:二分法、矩阵法、流程法、结构法、公式法。
逻辑树方法:
逻辑树由主题、枝干、枝叶三层构成,用于体系化整理信息。
构建逻辑树时需对照现实情况,事实源于调查、数据和多方反馈。
归类分组与具体描述:
归类分组符合大脑天性,根据信息的共同属性分组。
具体描述需用数据和事实说明事物状态。
问题解决框架:
“问题—原因—解决方案”运用:
- 描述期望状态与现实情况的差距。
- 用事实分解问题结构,找到原因。
- 根据原因采取“堵”“疏”“斩”“替”的方式解决问题。
金字塔结构原则:
结论先行:具体结论统领整个表达。
以上统下:上一层统领下一层,论据支撑论点。
归类分组:符合MECE原则。
逻辑递进:按时间、空间、重要性等顺序排列。
思维模型:
5W2H模型:Who(谁)、What(内容)、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什么)、How(如何做)、How much(多少)。
认知圈思维: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如何做)。
流程思维:转变思路,从问题导向变成流程导向。
人事物思维:重点在于人,满足人的需求。
故事思维:背景、冲突、问题和回答四个要素。
客户思维:站在对方角度分析感受、情绪、需求、立场等。
水平思维与垂直思维:水平思维求创意、求数量,垂直思维求深度。
T字思维:复合性思维,解决复杂情况。
思维模型补充:
What—Why—How模式:完整认知过程。
What—Why模式:只提出问题,缺乏解决方案。
What—How模式:只关注如何做事,缺乏原理思考。
黄金圈思维:从“为什么”开始,再到“怎么做”,最后是“是什么”。
MORS法则:Measured(可测评)、Observable(可观察)、Reliable(可信赖)、Specific(明确化)。
表达与行动:
表达信息以对方能否吸收为主导,需要考虑对方的表达习惯。
行动包含明确目标和激发对方采取行动两层含义。
知识类信息借助文字或图画传达,技能类信息用道具或演示,方法类信息举例加深印象。
感想与思考
- 思维是大脑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最终形成认识的过程。
- 运用思维模型时不要刻板教条,要灵活组合运用,保证思考的不重不漏、清晰有序。
- 需要敏感且重视区分事实和感觉,事实帮助发现真相,感觉帮助了解对方观点和价值观。
- 构建问题思考逻辑时需要对照现实情况,事实源于调查、数据和多方反馈。
- 不应该单一地看信息量的多或少,而要看是否存在多种不同角度和立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