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昆明的雨》:字字未提雨,句句皆有雨
汪曾祺《昆明的雨》:字字未提雨,句句皆有雨
一般描写雨景的文章,大多着重描写下雨时的情境,或是呈现下雨时“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动态来体现雨的急,或是描写绵延不断的细雨或倾盆大雨来体现雨的大小。汪曾祺在写《昆明的雨》时,并没有直接写雨,而是借助菌子、果子、花等景物,对雨进行侧面描写。
《昆明的雨》字字未提雨,却句句皆有雨,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汪曾祺对雨的喜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昆明这座城市的留恋。他使用含蓄的写法将雨贯穿全文,由景至人,由忆至今,体现了昆明雨季充满生机、明丽柔和而又满是人间烟火气的特点。
汪曾祺最擅长由一件件平淡的小事引入主题,《昆明的雨》就是以他为朋友宁坤作一幅有关昆明的画开篇,从而引发他对昆明的回忆。
这幅画与昆明的雨并没有直接联系,画的是一片悬挂在门前的仙人掌,开出了金黄色的花,体现出昆明的空气湿润的特点;画了各种菌菇相互簇拥,体现了昆明的雨充满生机的特点。
平时写作力求精简的汪曾祺,却花了不少笔墨为这幅画题词。这蕴含着什么深意呢?是因为这短短的几十个字的题词,涵括了整篇文章的整体意象与行文思路。
除了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的头衔,汪曾祺还是名副其实的资深“吃货”,而昆明味道鲜美的菌子、酸甜可口的杨梅自然深深吸引着他。
汪曾祺并没有直接描写雨水是如何滋润着菌菇的,而是细数菌子的种类——牛肝菌、青头菌、鸡枞等,分析不同菌菇的美味程度,从色、香、味为切入口描写菌子。如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使人看到文字便馋得想一尝它的风味。汪曾祺对菌子的描写,让人不禁联想,如若没有雨水灌溉,这些数量庞大的菌落是否还能肆意生长,菌汤是否还能香浓可口。
色泽鲜艳的杨梅也吸引着汪曾祺的眼球,他并未描写在树枝上沾着雨水而晶莹剔透的杨梅,反而着手于人物的描写。苗族姑娘“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她的吆喝声轻轻柔柔的,“‘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侧面衬托出昆明的雨水温柔的特点。
一般下雨时,人看到雨景易触景生情,汪曾祺也不例外。汪曾祺在昆明的日子,正是战争年代,他远离家乡,来到西南联大求学。正是因为体会到求学之路的不易,所以昆明清爽、明丽的雨季,给他带来恬静与安宁的心理安慰,也引发了他淡淡的愁思。他借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达了他这个“久客的游子”淡淡的思乡情。
汪曾祺的文章是内敛舒缓的,他运用平缓的语调,简洁又不失轻快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小事。就算在回忆酒店赏雨时,他也并不是纯粹描写雨景,而是描绘了一番闲适的氛围。比如“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这两句,表现了下雨时他所感受到的舒适。他运用这种含蓄的写作方式,将雨融进文字里,做到了字字未提雨,句句皆有雨。
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有不同的世界。如果你看到的世界乏味单调,不妨细细品读《昆明的雨》,去感受生活中各种美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