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宝钗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是真的那样精于世故吗
《红楼梦》中的宝钗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是真的那样精于世故吗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她精于世故,有人则认为她性情温和。本文将从宝钗的出身、外貌、才华、性情以及待人处事等方面,全面剖析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宝钗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女子,在整本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红楼梦》成书开始,对于两位女主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各有拥护者,无论是什么理由的喜欢或者不喜欢,都逃不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宝钗是极其优秀的女子。
曹公写《红楼梦》,旨在写天下钟灵毓秀的女儿家,写她们的爱恨情仇,从来没有贬低谁,抬高谁,即使里面着墨不多,被视为风骚妖艳的“多姑娘”,曹公在最后还给了她一个正面的镜头,她本来想去看看晴雯与宝玉有不有私情,最后听他们的对话,发现是以讹传讹,她整肃情绪,对宝玉和晴雯给予了最真诚的理解。此时的多姑娘就如一个侠士,不理会世俗的眼光,站在了真相的一边。
宝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标准淑女,她当然是具有那个时代所赋予的东西,无论是人物,还是历史事件,亦或者是文学作品,都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无法孤立于外。
宝钗的出身以及外貌
宝钗出身于皇商之家,到她这一代其实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辉煌。
大家都知道原生家庭会对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薛宝钗的为人就多了几分精明。再加上薛家的光景也不如祖上,哥哥薛蟠也是一个“呆霸王”,没有了家族的支撑,薛宝钗的身上就背负着振兴家族的责任。
宝钗之所以能住进大观园,很大程度是薛姨妈在为宝钗选择“乘龙快婿”,宝钗与母亲进京城,是为了宫中待选侍读,可是后来就再也没有关于宝钗待选的消息了,这中间出了什么事情,就很耐人寻味了。
宝钗的精明只是现实带来的不得已,比起其他的姑娘,她从小就是接触的最现实的东西,比如黛玉和湘云都不认识“当票”,但是宝钗就认识,像黛玉和湘云这样的深闺千金在这种红尘事务之上就没有宝钗通透圆滑,可能很多人不喜欢宝钗,也是来自于她的世故与老练吧。
一个生长于商人家庭的小姐,在耳濡目染之中,多了几分烟火之气,这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反而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样子,可见曹公描写人物的精准。
宝钗一出场就带着一股富贵之气,与黛玉的清冷飘逸不同,宝钗更像是一朵人间富贵花,所以在后面抽花签之时,宝钗就抽到了“艳冠群芳”的牡丹。
曹公写《红楼梦》并不是为了比较谁更美貌,谁更可爱,他写这本书,只是为天下女儿家著书立传而已。曹公在宝钗出场时,特意让她与黛玉做了一个比较,这个比较不是说,宝钗比黛玉更加貌美,更加讨人喜爱,而是在比较中突出宝钗的性格。
在第五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不想如今突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庄,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这一段对比,点出了宝钗老于人情世故,比黛玉更懂得收敛,就像平时大家遇到两个美人,一个冷冰冰的清高孤傲,一个却热情似火,当然人们就会自动把青睐的眼光投向热辣的美人。
从宝玉见到黛玉与宝钗的第一印象中可以看出来,黛玉飘逸出尘,不惹尘埃,“娴静处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并且大呼,这个妹妹我见过。
而宝玉见到的宝钗呢?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这一段话就传达出几个信息,宝钗长相很美,符合封建社会对美的要求,就是长在当时社会的“审美点”上,而且她比较朴素,衣服也只是半新不旧,性情也是安分随时。
宝钗的才华与性情
说到宝钗的性情,就会有多派不同的认知,“拥薛派”认为她性情温和端方,而“反薛派”认为她看似温和,实则无情。
无论怎么评价她,都不能把这个人物孤立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任何一个人的处事方式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用现代眼光去要求封建时代的女性,未免有些苛刻。
不管是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等,她们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美人总不会没有缺点,因为有缺点,美人才会活色生香,毕竟对于美,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的,如果非要定个样子,那就是流水线上的“网红”。
宝钗有她自身的特点,她确实比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金小姐们多了几分世故,比如金钏跳井,她安慰王夫人,很多人说她无情,把人命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其实在封建社会一个丫鬟的死,是真的很难上纲上线的,宝钗只是那个时代的一颗尘埃而已,她也无法去改变这个事实,她还要在贾府暂住下去,怎么能生活得更好一些呢?只能讨好贾府的掌权者啊。
在“滴翠亭戏彩蝶”中,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转嫁于黛玉,这是她作为一个商人市侩的一面,毕竟在利益冲突之前,宝钗会想办法逃脱责任。
宝钗出身皇商之家,她比其他小姐更懂得如何去获得利益,也更加懂得掌权者的喜好,这是她的生存之道,也是她挽救家族唯一的依仗。
在大观园中,最有才华之人,大家一定会说是黛玉,其实宝钗的才华也不可忽视。只是她本身的性情更加内敛一点,不愿意太锋芒毕露,在封建社会,大家都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宝钗即使有才,也不会轻易展露出来。就连贾母都说她的三个孙女,不过是识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
宝钗的一举一动都是严格按照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来做的,所以她显得刻板一些,只有在没有人的地方,她才会显露出女儿家的娇俏来。
待人处事的方法
宝钗待人处事的方法,可进可退,她没有黛玉的锋芒,也没有王熙凤的张扬,所以她得下人之心。
虽然宝钗未必真如她表现出来的那样,但是在大家面前的形象绝对是正面的,甚至比黛玉更加讨人喜爱。
在她的生日宴会上,宝钗会尽量点热闹戏,这是为何呢?因为她知道贾母喜爱,她投其所好,也得到了贾母的夸赞,贾母甚至说,我这四个孙女没有一个比得上宝丫头的。
宝钗在待人接物上圆滑世故,在不显山露水的情况下,就得到了当权者的喜爱。
她在贾府的声誉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扬,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游刃有余。这是她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天然优势,也是她的悲剧所在。
薛宝钗维护封建正统,而贾宝玉刚好离经叛道,两个观念不同的人,怎么能走到最后呢?
薛宝钗从才情到容貌都是极其出众的,她精通人情世故,圆滑而通融,但是她又固守着封建礼教加诸于身的“镣铐”,用最无趣的生活状态去面对未来的婚姻,这让她的后半生都生活在悲剧之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宝钗的悲剧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缩影。
本文图片皆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