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学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是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而闻名。这种鱼头圆,向后渐侧扁,头部有棱无棘,前鳃盖骨有4棘,上棘最大,上弯。背鳍连续,有一深凹。口大,上颌略长。颌骨、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胸鳍下部鳍条不分支。腹鳍1-4。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
形态特征
松江鲈头及体前部宽且平扁,向后渐细且侧扁。头大,头背面的棘和棱被皮肤所盖。口大,端位。上、下颌,犁骨和颚骨均有绒毛状细牙。眼上侧位,眼间距较狭下凹。前鳃盖骨后缘有四棘,上棘最大,端部呈钩状,翘向后上方。鳃孔宽大。前鳃盖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故又称四鳃鲈。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体裸露无鳞,有粒状和细刺状的皮质突起。背鳍2个,在基部稍相连,起点在胸鳍腋部上方,后端近尾鳍基部。臀鳍长,无鳍棘。胸鳍宽大,椭圆形。腹鳍腹位,狭小,基部相互靠近。尾鳍截形,后缘稍圆。
体背侧黄褐色、灰褐色,腹侧黄白。其体色可随环境和生理状态发生变化。体侧具4条暗褐色横带,吻侧和眼下各具1条暗带。成鱼头侧前鳃盖骨后缘为桔红色,在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繁殖期尤为鲜艳。臀鳍基底具一纵行的桔黄色条纹。腹鳍灰白色,其余各鳍均黄褐色,并有几行黑褐色的斑条。第一背鳍前部、胸鳍和尾鳍基部各具1黑褐色斑块。 在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似4片鳃叶外露,由此得名“四鳃鲈”。
两性外形略有区别:雄鱼头部宽大,吻圆钝,具尿殖乳突,体色较深;雌鱼头部狭长,吻稍尖,无尿殖乳突,体色较浅。
松江鲈鱼重不到100克,长不足15厘米,外形有点像塘鳢鱼,鱼头大而宽扁,头的长度要占到整个体长的三分之一。嘴巴宽大,满口毛糙细齿。鲈鱼鳃盖骨后方长有4枚尖棘,向后延伸一小截肉质软膜,称鳃盖膜。膜的上面左右各印染着两条鲜艳夺目的桔红色条纹,很像外面长着的鳃片。人们以为,鲈鱼里面长有两个鳃,外面也有两个鳃,就称它为“四鳃鲈”。松江鲈鱼貌不惊人,甚至于有点丑陋,但它的肉质洁白似雪,肥嫩鲜美,少刺无腥,食之能口舌留香,回味不尽,而且营养价值极高,为野生鱼类之首。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松江鲈鱼,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
栖息环境
为沿海洄游性鱼类,能生长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幼鱼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溯河,以5月为最盛。成鱼11月至翌年2月降海。每年春天,幼鱼从长江口游到内河生长育肥;到秋季,性成熟后,再游到长江口海水与淡水交界处产卵,繁殖后代,周而复始。
生活习性
松江鲈的小鱼在4月从长江口进入淡水。即在淡水中生长、肥育,到12-1月又降河人海进行繁殖。营底栖生活、日间潜伏于水底,夜间活动。为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虾为食料,兼食小鱼。
分布范围
原产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海岸线。中国渤海近岸地区以至厦门均产此鱼,进入内陆水系者以松江为最著名。
该物种在世界范围内仅分布于中国、朝鲜西部沿海和鸭绿江、大同江等河流,日本九州岛有明海沿岸及其滨海诸河,如筑后川河嘉濑川等均产。
在中国,历史的资料记载的分布相当广泛,其种群几乎遍布整个中南东南沿海及相关河流水域,北起鸭绿江口,南致九龙江口,如:厦门、舟山、宁波、嘉兴、南京、长江三角洲各地和长江口、苏北沿海、胶州湾、烟台、秦皇岛、庄河、营口、大连等地及台湾北部及西部均有分布,几乎涉及到七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台湾省)、两市 (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广大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