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读懂山东酒桌文化:从‘定口’到‘催饭’的礼仪之道
三分钟读懂山东酒桌文化:从‘定口’到‘催饭’的礼仪之道
在山东,一顿饭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从酒具的选择到敬酒的顺序,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东的酒桌文化,感受那份独特的豪爽与热情。
与山东人同桌共餐,你不仅能感受到实在和热情,更能深刻体验到在酒桌上的豪爽。和山东人一起吃饭,你会明白什么是实在!和山东人一起喝酒,你会明白什么叫真实在!
你是否曾见识过山东那小巧却威力巨大的二钱盅?在山东,敢于挑战这盅子的人,可都是身经百战的酒神。一旦感觉势头不对,得赶紧撤,丝毫不能犹豫!当然各地的酒桌规矩各有特色,有的地方喜欢用八钱、一两的大一些酒盅,一口两口的一个,有的地方则偏爱大酒杯,规定每次喝几口。但不论形式如何,酒桌上的礼仪内核是一致的!
谈及山东的酒桌文化,不得不提那独特的“一年酒”开场喝法。主陪一开场就以一整年的量来敬酒,先来12盅!如果感情深厚,还得追加两盅的量,这也叫做“好事成双”、“双顺(六)”、“同起(七)”。副陪接着跟上,10杯寓意十全十美!而同桌的三陪、四陪则每人三杯或四杯。这不仅是数字游戏,更蕴含了美好的愿景,如三阳开泰、四季发财等。叠加正好是七杯,与“起”、“七上八下”的吉祥话相呼应。这也就是常说的“定口”,喝几杯或者一杯喝几口的意思!
山东作为礼仪之邦,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非常讲究。通常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东家。而在他对面的位置,则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副陪。这两个位置的称呼虽有差异,但意义相同。在山东,一旦有人提议用酒盅喝酒,那就是在向大家展示他的海量,意味着今天大家要痛快畅饮。
然而时光流转,如今这样的酒局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使用二两杯。老一辈或70前的人,大多遵循上述喝法。现在则有所不同,每位入席后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或者按我们梁山好汉的说法叫“入山门”!“不喝不要紧,先满上”!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重。第一杯酒由主人或者主陪带领大家喝,通常会有一个开场白,然后跟主宾商定个标准,即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目前最流行的是“7次7口”,即主陪带4次,副主陪带3次,或者主陪、副主陪各带3次,由三陪或指定一人带1次,凑够7次7口,“7”寓意着“起”,意味着发达、高升。
在陪酒人的带领下,大家边喝边聊。“不喝不要紧,先端起来”!酒桌上有人带酒时一般不能碰杯,“碰杯喝了不算”。举杯时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过电”。等陪酒人带领大家满饮此杯后,轮到下一陪酒人发言。随后大家继续喝酒聊天。一般情况下,两圈酒下肚就在四两以上,主客面色红润、脚下腾云。而此时,人或者主陪会宣布带酒礼毕,大家可以自由活动。
注意这里的自由活动并不是真的让你出去活动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一对一的单独敬酒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在这个时候,客人通常会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并参与敬酒。
酒过数巡后,主宾应及时“停杯”“催饭”,这是为了成功地吃到面食,因为在山东,能酒桌上能吃到面食~是对你酒量的最高评价!停杯时,你可以找些服软的托词,如“真不能喝了”、“酒量不行了”等。如果不催饭,这酒可是会一直喝下去···而且催一次是不够的,标准的次数是催三次上主食、面食。
但这个时候往往是比较头疼的时候。因为此时已经有至少六两白酒下肚,期间劝酒的花样又多,特别容易喝醉。每个山东人,娘胎就带着“劝人喝酒”的技能包,经过历史沉淀、从小历练、互相切磋、职场打拼···形成了一整套劝人喝酒的系统流程,从实践到理论,从太公兵法到三十六计,从哲学到心理学,从世界观到价值观,从量变到质变,包罗万象。
随后,便是山东酒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主陪会热情地招呼大家:“来来来,还有多少酒?来来来,都匀匀,没多少了,瓶里剩下的都倒上~把酒福干了!”这一声呼喊,绝对会让你永生难忘。
而有时候你会看到:某人本来不打算喝酒,但最后却到处找人喝酒,拉都拉不住~
这就是山东酒桌上的神奇之处!
至于有提到的十一口的喝法,这实际上是一种特别的寓意。在山东文化中,“十一”被视为一个吉祥的数字,因为它与“一心一意”谐音,寓意着全心全意、一心向善;并且吉字拆开来是十一口,祝在场的人都吉祥如意得意思。所以当你听到有人提议十一口的喝法时,那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