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治疗腿抽筋,只用了一个2味药的方子
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治疗腿抽筋,只用了一个2味药的方子
一个朋友从去年冬天开始,夜间睡觉时经常发生腿抽筋,几次痛得从睡梦中醒来。他去看医生,医生诊断为缺钙,于是他开始每天喝牛奶、晒太阳,但腿抽筋的现象并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
在中医理论中,没有“缺钙”这个概念。中医的脏象理论认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肝主筋,肾主骨”,这段话揭示了五脏与全身的对应关系。其中,“肝主筋”意味着筋的舒展离不开血的柔润,如果肝血不足,筋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就容易抽筋。
中医还有“肝主风”的说法,自然界的树和草需要风吹才会动,人体的零部件不由自主地动,也是因为有一种“内风”在吹动,而“内风”的源头就是肝。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可以对症下药。润肝需要用白芍,但不能只用白芍,还需要配伍炙甘草。中医有“甘酸化阴”的理论,白芍是酸性,炙甘草是甘性,两者配合效果更佳。
这个方子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开出了这个方子,名为“芍药甘草汤”,用于治疗因阴血不足导致的脚挛急不伸。
芍药甘草汤的配制方法很简单:取白芍20克,甘草10克,可以用开水冲泡,也可以用温火煮,可当茶水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白芍必须是生白芍,甘草也必须是生甘草,不能用炙过的。白芍味酸,能够养阴柔肝,调和卫气;甘草性甘,既能止疼,又能补虚。一酸一甘正好符合中医“甘酸化阴以养肝”的说法,肝血充足,筋得到滋养,自然就不抽筋了。
芍药甘草汤是酸甘化阴的典型方子,有养血柔筋、缓急解痉的效果。在《朱氏集验方》中,这个方子被称为“去杖汤”,因为腿疼时需要使用拐杖,服用这个方子后腿不疼了,就可以不用拐杖了。
后来看《郝万山讲伤寒论》时,发现郝万山前辈也有用这个方子的经历,他讲起这个方子还兴致蛮高。有一次,郝万山教授去看学生踢球,看到有的学生踢着踢着腿就抽筋了。他建议学生们早上先喝芍药甘草汤。结果学生们都喝了不少,虽然没有一个抽筋的,但是腿都没有劲,跑不动,比赛还是输了。
如果说桂枝汤为群方之魁,那么,芍药甘草汤则是小方之首。纵览古今中医典籍,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各期刊杂志,其涉及临床各科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显著,在小方之中,当属芍药甘草汤。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后来有人换成“熟读小方证治三百首,不会诊病临床也能诊”。虽然夸大些,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