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再看《三国演义》:读懂这些顶级智慧,让你受益终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再看《三国演义》:读懂这些顶级智慧,让你受益终身!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322914765393326

《三国演义》这部千古传世之作,不仅描绘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展示了人生哲学的丰富内涵。在很多研究文学的评论家眼里,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经世治国的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情感与道义的作品。这部作品既叙述了家国大事,又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鬼谷子曾说: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真正的大智若愚,都是善于将巧思隐藏于拙朴之中。

当年,周武王曾向姜子牙请教制胜之道,而姜子牙仅用八个字来回答:

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纵观古今,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中,十之八九皆是机智过人之人。

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巧妙地隐藏自己的才能,以便在各种事务中游刃有余,立身处世皆有所谋划。

当初阅读《三国演义》时,觉得刘备这位四处奔波、哭泣不止的君主颇为懦弱,然而再次翻阅此书时,却对这位逐步崛起成为帝王的鞋匠少年刮目相看。

吕布命丧白门楼之后,刘备每日仍辛勤耕作,却依然无法摆脱曹操的疑心。

在青梅煮酒的夜晚,如履薄冰的刘备在曹操暗藏玄机的询问下,惊恐得浑身冒冷汗。

突然间,一声惊雷震耳欲聋,筷子掉在地上,曹操放声大笑。

面对曹操嘲讽的目光,刘备终于松了一口气,内心的压力得以释放。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如此称赞他: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在这个世界上,英雄的形象如同璀璨的繁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在这繁星之中,有一种英雄,他们并非以张扬跋扈的姿态引人注目,而是如同刘备一般,深谙韬光养晦之道,以谦逊之姿,在生活的洪流中稳步前行。

刘备,这位三国时期的豪杰,他的智慧与胆识,往往隐藏在他温和的笑容和谦逊的言辞之中。

他并非一味追求显赫的战功和荣耀,而是深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智慧,以自身的品德和才能,赢得了众人的敬仰和尊重。

他的谦逊,并非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一种高明的生存策略。他懂得在适当的时机隐藏自己的锋芒,避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实力和意图。这种谦逊之态,让他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得以在乱世之中,谋求一方霸业。

《阴符经》中有言: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以拙为美的文学之道,以拙为成的道德之途。北海王曹衮深明此道。

曹丕登基之后,防范心切,而曹衮行事谨慎,从未犯下过任何过错。

那些受命监视他的官员们感叹道:

“我们奉皇命监督大王,有过错当举奏,有善行亦当据实报告。”

于是,众臣齐心协力,联袂上奏,对曹衮赞誉有加。

曹衮闻讯,却吓得大惊失色,指责官员们说:

“做人理当如此,你们却报给朝廷,这不是给我找麻烦吗?你们这样联名上书,只怕要适得其反了!”

常言道: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坠,谷以卑安。

千百年来,做人的智慧始终如一,低调收敛不仅是处世之道,更是为人之本。隋炀帝曾创作《燕歌行》,并邀请朝臣共同和诗。

当时,朝臣们有意让王胄出丑,但王胄却意气风发地创作出了一首远超原作的诗歌,其中“庭草无人随意绿”一句更是名留青史。然而,终有一天,王胄遭到诛杀。

隋炀帝笑着问他:

“如今,还能否吟出‘庭草无人随意绿’的诗句?”

《三十六计》中说:“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世事如梦,既是人生的课堂,也是命运的考场。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大智若愚,将巧计藏于拙行之下,乃是一种卓越的自我保全之道。

这种智慧,让人们在低调收敛中,不露锋芒,以免引来无妄之灾。

东汉时期的书法家蔡邕,曾在《九势》一书中阐述了这一道理。

他认为,书法艺术如同人生一般,需要我们在平凡的日常中,悟出其中的奥妙,从而在关键时刻,得以运用自如。这种智慧,既包含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对人性的洞察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学会这种“大智若愚”的态度。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影响。

在低调中积累力量,在收敛中韬光养晦,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的非凡才华。

正如古人所说: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启示。让我们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境界,以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

运笔敛气蓄势,浑厚委婉,藏锋收笔,不露棱角。写字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彝陵之战”后,陆逊被孙权提拔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陆逊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有两次,一是智取荆州,另一次便是彝陵大战。

夺回荆州,意味着为东吴夺回了一个粮仓,令东吴真正的富国民强。火烧刘备,则让蜀汉彻底伤了元气,再也没有力量与东吴对抗,彻底消除了东吴西侧的威胁。在魏蜀吴三国之中,东吴成为坚持到最后的国家,陆逊功不可没。

许多人将陆逊与周瑜相比较,同样的青年才俊、文韬武略、战功赫赫。但比起周瑜的意气风发、锋芒毕露,陆逊却低调收敛得多。

陆逊,一位谦逊的人,深谙知人善自知之理,从不与他人争高论低,以一颗平和的心度过了六十三载春秋,恰巧将周瑜的三十六岁倒了过来。

所谓韬光养晦,其“韬”字本意为箭囊,寓意着隐藏锋芒;而“晦”字则代表阴暗。将锋芒深藏不露,正是积蓄实力的最高境界。

正如鬼谷子所言:欲张反敛,欲高反下。

在曾国藩挥师讨伐太平军的战场上,他手持一柄友人赠送的古剑,英勇无畏,神采飞扬。岳父见此情景,不禁感叹道:

“老夫旧时诵读过一首古剑铭,今日送给你: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曾国藩,这位在庙堂之上犹如狂风骤雨般叱咤风云的人物,历经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其人生历程仿佛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交织着辉煌与挫折。在他不懈的探索与体悟中,他洞悉了世间的奥秘,总结出了令人深思的“天道三恶”。然而,在后续的书信中,他又增添了一项至关重要的观点——恶好露。

曾国藩所指的“恶好露”,便是指那些喜欢炫耀自己、暴露自己弱点的人。这样的人,如同暴露在狂风暴雨中的小树,容易被摧折。

而曾国藩深知,人生之路充满了未知与变数,只有保持谦逊、内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与困难。

《菜根谭》中有句名言:

“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人生境遇,庸者以力争夺,中者谋而后动,上者韬光养晦。知行知止乃贤者之道,能屈能伸方为丈夫之才。藏锋不露,非一味退让,亦非无能懦弱。实乃深藏不露之智慧,以曲求伸之谋略,大智大勇之体现。待时而动,蓄势待发。

《周礼》中有云:“惊蛰,蜇虫始闻雷声而动。”

在大自然的规律中,昆虫在冬季蛰伏,待到春天来临之际,便振翅高飞。人类亦如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沉淀,等待着那个属于我们的时机,一展抱负,大展宏图。

在中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可谓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当他还在曹操麾下担任文官时,诸葛亮已屡建奇功,声名鹊起。

而司马懿却始终保持低调,默默耕耘,不求闻达。然而,最终让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的,却是司马懿;夺去曹操政权的,也是司马懿;终结三国纷争,统一天下的,依然是司马懿。

在魏明帝时期,曹爽与司马懿共同执掌朝政。司马懿被晋升为太傅,看似地位上升,实则军政大权已落入曹爽家族之手。面对这一局面,司马懿选择以病假之名,闲居家中,暗中观察事态的发展。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懿深谙“当蛰而伏,当惊便起”的道理。他在低谷时期并未气馁,反而是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正如那冬日蛰伏的昆虫,一旦春暖花开,便会振翅高飞,展现出勃勃生机。这种人生态度和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借鉴。

正值李胜升任青州刺史之际,曹爽嘱咐他前往司马府辞行,以探听虚实。司马懿洞察事实,褪去官服,散开发髻,拥被而坐,恭请李胜入内相见。

在病入膏肓之际,司马懿终于赢得了李胜的信任。

李胜拜辞回去,将情形告知曹爽,曹爽大喜:“如此我便可以放心了。”

不久后,曹爽陪同明帝前往祖先陵墓祭拜。在此期间,司马懿迅速召集旧部,率领家将斩杀了曹爽的党羽,并威逼太后。最终,他成功地掌握了魏朝的军政大权。

苏轼曾言:

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内敛隐忍,并非任由命运摆布、逆来顺受,而是以坚定的意志为基石,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断积累力量。在漫长的忍耐过程中,我们不仅保持沉默,更积极地行动,勇敢地追求卓越。

《吕氏春秋》说:“圣人之行事,似缓而急,似迟而动,以待时。”

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战略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缓称王”,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旦时机成熟,朱元璋便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大明朝的百年基业便是从这隐忍蓄势中孕育而生。

面对时运,智者见机,达人知命。

匿壮显弱,在等待中伺机而动,为日后的崛起积累力量,这是深谋远虑之后的城府,更是扭转乾坤时的豪情壮志。

古时曾有民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人生如戏,舞台之上,尊卑贵贱、进退得失皆在方圆之间舞动。聪明的人,如同舞者,巧妙地将锋芒藏于舞步之中,深谙方圆之道,得以在纷繁变幻的舞台上从容不迫,翩翩起舞。他们不动声色地藏匿才华,运筹帷幄之中,稳如磐石,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

一个“藏”字,犹如一把无形的尺,度量着法理与智慧的长短。它让谋略之人在朝堂之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让智者淡然处世,笑看人生沧桑,从容面对世间的风云变幻。

古今中外,智者皆以智慧立身行事,如同舞者以优美的舞姿征服舞台。他们深知,藏而不露,方能成就大业;深藏不露,方能笑到最后。这便是人生的智慧,也是方圆的真谛。

愿你我余生,都能学会韬光养晦,不漏锋芒,更好地积蓄力量,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此,我们才能在机会来临时,以更加从容和自信的姿态,迎接挑战并取得成功,从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人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