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燃爆海外,美国观众为什么直呼看不懂?
《哪吒2》燃爆海外,美国观众为什么直呼看不懂?
今年春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无疑成为了最大赢家。不仅在国内票房突破了100亿大关,而且在海外市场也迎来了热烈反响。然而,在这片叫好声与票房热潮背后,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美国观众表示,自己看不懂这部电影,IMDb上的部分评论更是直接写道“完全看不懂这部电影在讲什么”。这种矛盾的反馈引发了人们对《哪吒2》海外接受度的深入思考。
在北美地区,《哪吒2》的排片总数突破700家影院,创下了近20年来国产电影在该地区开画的最高纪录,预售票房更是超过了近20年来华语片首周末票房。在澳新地区,影片同样打破了纪录,成为该地区近20年华语片点映票房的冠军,部分影院的票房几乎是“开场即空”。电影的宣传片也高调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并且在多个纽约繁忙的地铁站出现海报。
然而,在这片叫好声与票房热潮背后,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美国观众表示,自己看不懂这部电影,IMDb上的部分评论更是直接写道“完全看不懂这部电影在讲什么”。这种矛盾的反馈引发了人们对《哪吒2》海外接受度的深入思考。为何这部影片在美国观众中产生了理解障碍?究其原因,是文化背景的差异,还是影片本身的叙事结构问题?这些现象反映了怎样的文化冲突与电影传播规律?
文化差异:神话体系与价值观的陌生感
复杂的神话体系与理解困境
中国封神神话体系源远流长,形成历经数千年,包含了丰富的神祇、英雄以及多变的故事情节。
《哪吒 2》中的哪吒人物设定充满传奇色彩:他是灵珠子转世,母亲怀胎三年零六个月才生下他,出生时是一个肉球,破球而出。他手持乾坤圈,脚踩风火轮,拥有强大的神通。
哪吒的身世,复杂的背景设定,以及与龙王三太子的冲突,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神话体系。
对于美国观众来说,理解这样一个多层次、多角色的神话体系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尽管美国观众熟悉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西方神话体系,但这些体系的构建和传播方式与中国封神神话有着明显的不同。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众神和北欧神话中的奥丁、索尔等人物,其关系通常围绕着简单的权力、爱情、战争等主题,结构清晰易懂。
相比之下,《哪吒2》中的复杂背景、错综复杂的势力关系,让美国观众在观影时感到困惑,不容易找到文化和情节上的参照系。
影片传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抗争精神和自我掌控意识的体现。
哪吒从出生便被视为魔丸转世,面对天命的压迫,他奋起反抗,力图证明自己的清白与价值。这样的反抗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根基,传承自古代神话,并在现代文化中不断得以体现。
然而,这种价值观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自我实现,个人行为多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
而中国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则不仅强调个人抗争命运的力量,还融入了更多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哪吒的反抗不仅是为了自我救赎,更是为了保护百姓和实现正义。
美国观众可能会从个人主义的角度理解哪吒的抗争,误认为其行为仅仅是为了自我利益,而忽视了其背后所传递的社会责任感。
叙事结构与节奏:东西方审美差异
非线性叙事的挑战
中国电影中的叙事方式,往往呈现多线交织的结构,细腻的情感铺陈贯穿始终。
《哪吒 2》也不例外,影片通过并行展开的多条线索,如哪吒的成长历程、敖丙的故事、龙族的命运以及天庭背后的权力斗争等,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
每一条线索都需要观众细心梳理,以理解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相较之下,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更偏向于线性叙事结构,讲述通常遵循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明确。像《钢铁侠》系列,其叙事结构清晰易懂,主要围绕主角的目标展开,通过不断的挑战与冲突推动故事发展。
这种线性叙事模式更适合美国观众的观影习惯,而《哪吒 2》的复杂情节和慢节奏可能让他们感到不适应,影响了对影片的理解和欣赏。
《哪吒 2》中的许多文化隐喻与社会象征,源自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例如,影片中的“仙人凭证”设计类似“绿卡”,其讽刺意味深刻,反映了社会中的移民问题。
然而,对于美国观众来说,缺乏对中国社会背景的了解,这些文化隐喻往往难以理解,无法充分领会影片的深层含义。类似的隐喻和文化象征增加了美国观众的理解难度,也可能导致他们错过影片背后的深刻寓意。
视觉符号与文化象征:难以解读的东方密码
东方美学的视觉冲击
《哪吒 2》采用了大量的东方美学元素,诸如道教建筑风格、精致的服饰设计以及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场面。
这些元素无疑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色彩,但也让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观众感到困惑。比如,影片中的玉虚宫设计参照了道教圣地的建筑风格,细节中蕴含着道教哲学思想,而这些对美国观众来说是陌生的。
类似的文化符号和美学设计,使得观众很难完全解读其中的深意,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观影体验。
影片中的武术动作设计精妙,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敖丙的动作风格融合了太极拳与咏春拳,哪吒的战斗风格则充满激情和力量。
然而,这种注重内在力量、节奏与韵律的武术动作,与西方动作片中的激烈碰撞、快速打斗形成鲜明对比。美国观众可能只关注视觉上的冲击力,而忽视了背后的文化哲学和动作技巧。
《哪吒 2》在海外的成绩与美国观众的理解困境,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文化交流反思。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更有效的传播策略,完全可以弥合这些鸿沟。
比如,字幕翻译可以注重文化背景的补充与解释,在宣传阶段增加文化科普内容,帮助观众理解影片的文化内涵。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也是推动文化理解的有效途径。
《哪吒 2》的海外之旅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思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契机。相信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影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喜爱,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