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楼打卡点如何打造?街道设计让城市对行人更友好
武康大楼打卡点如何打造?街道设计让城市对行人更友好
《街道设计指南》的发布,为城市街道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优化街道空间布局,提升步行环境的舒适度,不仅能够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最近发布《街道设计指南》,提出了街道设计的八项原则。《街道设计指南》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走到街道上,因为步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2020年,南京东路步行街从河南中路拓展到外滩。武康大楼斜对面的街角设计,为游客提供了停留打卡的空间,助推了这一网红街区的诞生。
近年来各地网红道路层出不穷,设计师的创新往往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现象背后,是“小街区密路网”理念引领的街道设计热潮。2016年,上海编制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总结了上海的城市肌理特征,提出保护街道的多样性、街道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强调开放式街区的理念。这项导则对全国各地的街道设计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很多城市开始编制本地的街道设计导则,融入地方特色。
《街道设计指南》把街道分成四个主要类别:商业街道、生活街道、景观街道和通行街道,设计上各有侧重。但在实际生活中,这四类街道往往融合在一起。比如上海五角场大学路,属于“商业+生活”综合街道,需要考虑商业外摆设施不影响居民日常通行,街道空间划分与两侧用地协调,并考虑分时分享。油烟较大的中餐店铺等,也应该相对少一些。
《街道设计指南》在《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四项街道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新总结了四项原则,其中“因地制宜,注重地域特色”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海拔、地形、滨水等不同地貌特征和光照、气温、降水、风力等不同气候特征,结合地域文化,并区分新建和改建街道的不同情况,根据实际需求形成设计方案。
近年各地不断涌现的所谓“网红城市”,从2023年的淄博、榕江、天津到今年的“尔滨”,各地风土不一样,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彼此有着差异的街道景观。哈尔滨这样的东北城市要考虑冬天街道结冰问题,南方很多城市的街道则要把遮阴视为一个重点。
《街道设计指南》提到,按步行、非机动车、公交车、其它机动车的优先次序,对街道进行合理的空间和路权分配。研究团队经过论证,城市支路单车道宽度的下限值可以定在2.75米,各级别道路的宽度下限值也作相应调整。我国目前的标准是城市次干路与支路宽度下限3.5米,比美、英、法、德、日和中国香港都宽,有调整空间。此外,路边占用人行道的市政设施也可以调整,腾出空间来给人走。
2019年,上海南京东路(河南中路至中山东一路段)正式启动改造步行街,2020年9月正式开街。现在游客从人民广场一路逛到外滩,在河南中路路口会看到红绿灯切换时人潮涌动的壮观场面。研究团队把这段路作为一个重点案例。“这样一段特别重要的公共空间,当时街道断面是9/1开,90%宽是车行道,只有10%是给人的,比例不适配。由于人流量大,很多人都走到车道上,很危险。我们当时提议应该改造成步行街,把南京东路步行街延伸到外滩。后来又在市、区共同努力下,终于推动完成了这段的改造。”
武康大楼所在的区域,涉及衡复风貌区和武康路历史文化名街,当下是上海网红流量最大的区域之一。这一带“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已经成为中外来客的共识。回顾它的“网红历史”,《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落地实施的一个关键项目,就是武康大楼斜对面、天平路淮海路路口的街角设计。因为是拍摄武康大楼全景的最佳拍摄点,这处街角前几年引入专业设计团队进行了风貌整治,从地砖、树木到街边设施都做了精细化考虑。
这处打卡点在改造时也采取了“小半径”概念,也就是调整道路的车行转弯半径。“按现有标准,为了车快速高效转弯通过路口,道路要预留一个转弯半径。从安全和道路资源优化角度考虑,《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和《街道设计指南》都提出了把转弯半径变小。武康路的改造,把半径变小之后,车行弧线变‘尖’了,多出来的街角空间就成了游客可以站上去的武康大楼打卡点。这是一个服务于旅游和安全的成功设计。”类似这种网红街道,未来都应该做适应性改造,把步行空间尽量拓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