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老武汉的年味:从古籍记载到现代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老武汉的年味:从古籍记载到现代传承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67651

武汉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从古代的《荆楚岁时记》到近现代的《汉口小志》,这些历史文献为我们展现了武汉地区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本文将带您穿越千年,品读武汉春节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
武汉春节习俗异彩纷呈,
流传在市井街衢的百姓人家,
见载于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
今天,就让我们来撷取史料一二,
以此呈现武汉年俗文化的绚丽多彩,
一同来品读,
千百年来武汉春节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荆楚岁时记》:武汉年俗的最早记载

谈到武汉年俗源起,
当首推《荆楚岁时记》。
该书是南朝梁代学者宗懔(约501-565年)
撰写的一部
记录古代荆楚地区时令习俗的著作,
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专门
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
湖北是古楚国的中心区,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是楚文化向东南传播的通道。
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武汉地区在岁时风俗上保留有鲜明的楚文化传统。
《荆楚岁时记》详述了腊月初八
到正月末的荆楚地区年俗,
不少所记述的年俗活动沿袭至今,
为追溯武汉春节风俗起源提供了详实史料。
如“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
以辟山臊恶鬼……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岁暮家家具肴蔌,谓宿岁储。
以入新年也,相聚酣歌,请为送岁”等,
与如今武汉人过春节
拜长辈及除夕团年守岁如出一辙,
堪称武汉地区传统年俗历千年而不改的见证。
而像“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
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等风俗,
今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清代武汉年俗:兼容并包的文化特性

至清代,
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
地理上承东启西、绾毂南北,
居民来自五湖四海,
交通优势与人口流动
促进经济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
由此形成兼容并包的武汉文化特性,
武汉民俗也显现四方杂糅的风貌。
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
为世人留下又一部“汉口岁时记”。
其中关于武汉年俗的竹枝词不下十多首,
诸如
“元旦开门向喜神,皮衣皮帽簇然新”
“泛友浮交讲应酬,淡红名片教人丢”
“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
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送灶一盘鸡骨糖,谁家舍得用黄羊”
“封门钱纸彩缤纷,门上春联吉语分”
“四官殿与存仁巷,灯挂长竿样样全”等,
涉及拜喜神、投名帖、喝春酒、祭灶神、贴春联、
玩花灯、接财神、团年、送礼、烧香等众多年俗活动,
勾画出一幅多彩多姿的武汉春节风俗图。

民国时期的武汉年俗:新旧并陈

若论及记录清末民初武汉年俗较丰富的文献,
当属1915年徐焕斗纂修而成的《汉口小志》。
这部汉口地情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
对汉口年节习俗的记载十分详尽,
使人重温武汉年俗旧时风情。
例如写正月礼俗:“男女早起,肃衣冠,
焚香烛楮钱,拜天地家神,
卑幼拜尊长,名曰‘拜年’。
爆竹开门,向喜神方拜,名曰‘出方’……
各于门首插松柏枝,贴五色钱纸”,
“元日、二日皆停止贸易,
不扫地,不取火,不打水,
蔬菜皆先熟以备用,谓之‘压岁’”等;
围绕除夕之夜,则逐一记下祀灶、
辞年、团年、守岁、燃爆竹、烧松香等活动。
《申报》这样谈1898年的武汉春节:
这年春节武汉三镇“风和日丽,春意盎然”,
“市中人海人山,异常拥挤”,
商店生意火爆,
黄鹤楼游人如织,
市民纷纷登高凭眺,
“藉以游目骋怀”。
入夜“则银花火树照彻通衢,尤觉陆离璀璨”。
另一则报道,
记载了武汉春节期间猜灯谜之盛况。
“值此莺啼燕语春事方新,都市人采烈兴高相约,作春灯雅集”。

入民国,尤其是“五四”以后,
旧的过年习俗确乎有一些改观,
不过总体看来是新旧并陈。
1922年春节期间,
汉口《大汉报》副刊《楚社日刊》刊登启事,
向社会征集新年竹枝词。
“过罢新年复旧年,新年却在旧年先。
年关尚自分新旧,怪得潮流有变迁。”
这是一首对新时尚有某种敏锐直觉的诗作。
而“士女如云上鹤楼,江天万里望中收”,
则反映武汉市民仍然在春节期间喜欢游黄鹤楼。
“汽车风疾驶还往,翠绿嫣红并下来。
脸泛朱霞眉滞口,新从天上载春回。”
“新年百业皆停歇,奖券公司独照常。
自是以争贪万利,岂知民俗自滋伤。”
新年乘汽车兜风、逛商场、买奖券,
在传统习俗的嬗变中
已经融入了浓浓的现代都市气息。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汉年俗

新中国成立以后,
只要进入农历腊月,
人们就开始忙碌。
尤其是到了腊八节,
更像是一条起跑线,
大家争先恐后地把过年那几天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敬菩萨的、祭祖先的
以及送礼的各样东西逐渐采购回来,
称为“忙年”又叫“办年货”。

妇女们会提前为家里赶做“过年鞋”。
“过年穿新鞋,好事一齐来。”
新衣新帽子就要花钱买了。
男人们则准备到三十那天换春联,贴门神,
用5张贴花的红纸贴在门楣上,
称为“挂楣签”,也叫“封门钱”。
条案上的花瓶中插柏枝,
谐音是“百子”。
也有人插天竹或冬青,
在小瓷盆中养水仙花,
乃是取“长青”之意。

汉口的巷子里,
几乎家家都有“钢灶”。
快要过年的时候,
左邻右舍会将“钢灶”搬到门口巷子里开油锅炸年货,
有炸肉丸子、藕丸子、豆腐丸子、鱼块、翻馓等等。
遇到大方殷实一些的人家,
会将刚炸好的丸子,
一人一个夹到围在锅边的小孩子的手心里说:
“尝尝!拿好,莫掉了!”
欢笑声随着烟雾飘散开来,
将年味浓浓的锁在巷子深处。

从初一到初三,
各家照例不煮生米,
吃的是除夕剩下的“接年饭”,
盼望总是像这样“有吃有剩”。
三天之内,不用油锅炸食品,
免得来年生活受煎熬。
不泼残水到户外。
扫地的垃圾堆在门角落,
不能向外面倒,
怕的是把“财喜”倒出去了。
初四以后,年轻人继续拜年,
年纪大的人则互相“请春酒”,
磋商元宵节玩龙灯的事。
一般的日程是正月十五为龙灯开光;
第二天试灯,
十五、十六、十七游灯,十八送灯。
直到送灯以后,
才算是把年过完了。

当代武汉年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社会在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必然要随之改变。
以娱乐方式而言,
我们在保留大量传统方式的同时,
确实增加了不少新的形式和内容,
如新春音乐会、旅行等,
都是过去没有或少见的。
虽然现代社会节奏加快,
但一些核心的春节传统习俗依然被人们坚守。
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等习俗,
依旧是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
春联表达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共享美食,传递亲情的温暖;
守岁时,全家人一起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一年,
延续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虽然很多老武汉的习俗现在已然不复存在,
过年习俗变得越来越简洁,
但过年的氛围却始终如一地浓厚。
无论是千百年前的祭祀驱鬼,
还是如今的庆贺团圆,
中华民族的血脉始终对于阖家美满、敬畏自然有着天然的渴望。
进入新时代,
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社会消费理念的改变,
春节也不断地在被注入新的活力。
变的,是林林总总的形式,
不变的,是温情和谐的初心。
在这个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里,
让我们除旧迎新,一同拥抱灿烂崭新的一年吧。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