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国内火到海外 英歌舞今年春节搜索量暴涨六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国内火到海外 英歌舞今年春节搜索量暴涨六倍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kww.hk/a/202502/14/AP67ae8dd6e4b04111a4a5d51d.html

英歌舞,这一源自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2025年1月以来,"英歌舞"的搜索量同比暴涨582%,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兴与创新。


2024年春节期间,广东普宁南山英歌队受邀赴英国演出,吸引逾七十万人围观。(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舞蛇祈福 愿风调雨顺

英歌舞是一种群众性舞蹈,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以广东潮汕地区为中心。据文献记载,英歌舞起源於明清时期,一曰「秧歌」,因「秧」的潮州话读音与「英」字颇相近,故逐漸演化為「英歌」。

英歌舞主要取材於地方戲曲的武生招式、南派武術以及田間地頭的務農動作,配以潮繡戲劇服裝、潮州大鑼鼓音樂。因既似土風,又似武舞,步法、身法、槌法、陣法獨特,奔放熱情,故被稱為「中華戰舞」。英歌舞在內容上取材於《水滸傳》,梁山好漢化妝賣藝大鬧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因此,英歌舞的領舞一般由扮演時遷的舞者擔任。「時遷」在表演指揮時,手上會拿着一條蛇,在潮汕英歌舞中,蛇代表着勇氣和力量。舞者們通過展示對蛇的控制和駕馭,傳達出勇敢和剛毅的精神。在潮汕地區,蛇被認為是帶來好運與富貴的祥瑞之物,人們舞蛇祈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把英歌舞永远传承下去

从小看英歌舞长大的潮汕孩子,心中都有一個「英歌梦」。黄俊彦深深地被这种服饰鲜艳、音乐欢快、动作又充满力量的传统舞蹈所吸引,在小学时就加入了英歌舞训练的行列。如今,已有近7年英歌舞表演经验的黄俊彦,擅长扮演大刀关胜、阮小七等角色,而「时迁」是他最喜欢、付出了最多汗水的角色之一。

「时迁需要完成空翻、侧空翻、舞蛇等动作,其中蛇步最难。」黄俊彦告诉大公报记着,蛇步难,难在手脚并用,需要同时配合做出各种舞蛇动作,很考验平衡力,「相较于其他角色,时迁的蛇步至少要学两三个月,才能达至手脚灵活性和平衡性的统一」。正在就读高中的黄俊彦,从未因课程紧张而放弃英歌舞的练习,相反,英歌舞训练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增加了他应对困难的勇气。

「高考结束以后,我依然会加入英歌舞的队伍,向新队员传授自己的经验。」近年英歌舞频繁「出圈」,让黄俊彦有了更宏大的目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年轻人喜欢潮汕的英歌舞,也让更多海内外游客了解、喜欢英歌舞,「把潮汕英歌舞永远传承下去!」

女子队柔中带刚 不让须眉

「咚咚锵、咚咚锵」,急促而有韵律的锣鼓声中,画着脸谱、服饰鲜明的古装扮相表演者们,迈着轻快的步伐,双手挥舞英歌槌,踏步声、扣棒声、喝叫声不绝于耳。女子英歌队的队员们妆容清新、步伐轻盈,红绿两色刀马旦装束柔中带刚,「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博得了游客的阵阵掌声。

早在20世纪90年代,汕头濠江就有女子英歌队,但由於种种原因,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18年,珠浦社区重建女子英歌队。担任珠浦英歌队教练的黄佳祥,曾是男子英歌队队员,因脚伤退役后,仍放不下对英歌舞的感情,接受委托成为英歌女子队的教练。如今,珠浦英歌女队拥有成员130多人,最小的队员年仅6岁。

在黄佳祥看来,这支充满热爱和激情的00后队伍,是他对英歌舞所有心血和情感的寄托,也是他的英歌舞梦想的传承和延续。黄佳祥结合花木兰、穆桂英等故事情节,为女子英歌专门设计一些柔中带刚的动作,如侧翻、一字马等,突显女子的柔美与英气。

今年读高二的郑逸琳,在好友加入珠浦英歌女队后,也深受吸引,在2020年也加入并成为一名令旗手。「很难,很累。」郑逸琳说,训练很辛苦,但每次听到观众热情的掌声和鼓励,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英歌舞,她都会觉得很成就感,为家乡的传统文化发展尽一分力量,是她坚持的理由和动力。

「无论男女,都可以热爱并学习英歌舞,潮汕英歌舞各具特色,但大家传承传统文化的愿望是一样的。」黄佳祥说,随着英歌舞「出圈」年轻人的学习意愿高涨,女队一改成立初期的招生难局面,越来越多女孩子主动报名学习。黄佳祥希望,未来英歌队能够常态化举行演出,他计划创作更多具有观赏性的作品,包括男女英歌同舞等,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英歌舞,也吸引更多新人从老一辈手中接过舞槌,继续将英歌舞传承下去。


珠浦英歌队教练黄佳祥为黄俊彦指点动作要领。(大公报记着黄宝仪摄)

创新英歌舞剧 古今舞蹈巧妙融合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2025乙巳蛇年,恰逢首个「非遗」春节,到广东过大年,看有舞蛇角色的英歌舞更显应景。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以来,「英歌舞」搜索量同比上涨582%,「潮汕春节」在节前一周热度也大涨320%。汕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彭聪恩介绍,乙巳蛇年的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汕头市共有超100场英歌舞表演,天天可观、处处可参与。

2024年春节期间,广东普宁南山英歌队受邀赴英国演出,6分钟的英歌表演《英歌雄风》,在伦敦街头吸引逾七十万人围观。同样是2024年春节假期,汕头当地共接待游客超507万人次,同比增长43.4%,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游客不远千里而来,只为一睹英歌舞的风采。

2024年底,广州歌舞剧院将传统英歌文化与现代舞蹈语汇巧妙融合,以舞剧形式对潮汕英歌进行创新性呈现,创新出大型民族舞剧《英歌》,既保留了英歌的核心文化元素与精神内涵,又通过现代舞台艺术手段对其进行重新包装与演绎,让古老的英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该剧未演先火,一票难求,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掀起一股「英歌热潮」。

「非遗+」助力英歌IP再出圈

尽管英歌舞在海内外舞台上的曝光率日益增加,但常态化的英歌舞演出仍不多见。如何将英歌文化融入更丰富的场景中,通过「非遗+」模式让市民游客更广泛地了解、接触英歌文化,打造英歌舞的文创产品,成为传承、发展英歌文化的可尝试内容。

1月3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揭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创联盟主办的「中华战舞」英歌主题文创作品设计大赛颁奖仪式暨成果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举行。这是进一步挖掘、弘扬潮汕英歌舞的文化内涵,推动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英歌文创产品供给的一次有效尝试。获奖作品从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平衡玩具,到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集换式卡牌,种类丰富。有参赛者巧妙地将英歌与蛋壳画、木版年画、剪纸等非遗技艺相结合,体现了不同非遗的融合发展。

游戏IP让非遗表达「年轻化」

走进汕头市小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弄潮文创等多个英歌文化展示空间聚集,游客可以在这些地方观看英歌舞文化展览,了解包括非遗英歌的起源与变革、历代传承人、表演形式和妆容服饰等各类知识,还能买到冰箱贴、钥匙扣等丰富的英歌文创产品。

此外,经典游戏「魔域」IP推出了全新「蛇年幻兽」,将游戏中幻兽技能融入英歌舞表演中,并推出非遗纪录片。据介绍,魔域团队在「榕义兴英歌队」的指导下,从零开始学习英歌双槌,古装扮相的表演者与游戏中的「蛇年幻兽」Coser同台登场,让非遗技艺拥有「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

话你知|英歌舞

潮阳英歌舞是汉族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是大众的艺术,是儺文化遗存的沿革。最早起源於古儺礼图腾崇拜,由图腾崇拜派生出古儺舞,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

潮阳英歌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完整的表演程序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为男子群体舞蹈,中棚由小演唱、小戏或戏曲片段表演等组成,后棚为武术表演。

2006年5月20日,广东省汕头市申报的英歌(潮阳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大公报A15:内地 2025/02/1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