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鄠邑民俗:户县北乡迎祭城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鄠邑民俗:户县北乡迎祭城隍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8051589_121123882

在西安市鄠邑区北部乡村,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迎祭城隍。与常见的固定庙宇供奉不同,这里的城隍神像是流动的,由多个村庄轮流供奉。这种习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不仅体现了当地百姓对城隍神的虔诚信仰,更成为展示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城隍作为城池守护神的信仰,是随着道教的兴起而开始流行的。鄠邑区迎祭城隍习俗在历史上按地缘形成三个城隍社,都在城区以北,轮流祭祀着三尊不同的城隍,三尊城隍并无关联,分别在各自不同的村社中轮流祭祀,但交接的规矩和流程形式基本相同。几十个乡村供奉的城隍分别为大城隍(纪信)、二城隍(韩成)、三城隍(周苛),其规矩是城隍在每个村子供奉一年,由各村轮流供奉,循环往复。在每年的正月初十前后交接城隍,由下一村从上一村迎祭城隍,这一活动在当地俗称“接爷”。在城隍驻村期间,全村各户要轮流“守爷”,到了农历十月十五日前后,该村要举行祭爷会,三个社都有“前村不会,后村不接”的规矩。

大城隍,是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荥阳大战中佯装刘邦诈降而被项羽活活烧死的忠臣名将纪信,传为鄠邑区(原户县)渭丰乡真守村人。由渭河南岸一带的北马营村、留南村等19村为一社,轮流供奉。

二城隍,为明代南征北战、英勇殉国的韩成,传为鄠邑区甘亭镇韩村人。由大官路东西孝义坊、东韩村等21个村子为一社,轮流供奉。

三城隍,为忠于汉室、宁死不屈的周苛(一说为明崇祯年间廉吏——户县知县张宗梦)。由城区附近涝河两岸的皇甫村、三旗村等13个村子为一社,轮流供奉。

“接爷”的重头戏是交接祭祀仪式,由迎、送两村德高望重的礼宾各八位组成交接团,按程序进行一次次的叩首拜神、上香献茶,还有文武官交接器物,以及诵祝词、诵祭文、致答谢辞等一系列环节,最后给尊神拂尘,在鼓乐声中扶城隍爷一行金身上轿起驾。

迎接城隍本就是一个隆重和神圣的活动,每个社有10到20多个村子不等,也就是说每个村要等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才能轮到一次“接爷”机会,因此各村都十分重视,极尽所能把“接爷”的活动搞得隆重热烈,除了表示虔诚,也是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展示本村的文化、精神和实力。

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西安市鄠邑区甘亭街办西羊村举行盛大的迎祭城隍(二城隍)民俗活动。

2月6日(农历正月初九),西安市鄠邑区涝店街道三过村举行盛大的迎祭城隍(大城隍)民俗活动。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西安市鄠邑区玉蝉街道晋候村举行盛大的迎祭城隍(三城隍)民俗活动。

“鄠邑区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非遗项目传承人樊义廷介绍说,鄠邑区迎城隍俗称“接爷”,有600多年的历史,有祈福消灾的寓意。2014年“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也是一张国家级名片,这种原生态的盛大庆典成为展示乡村精神风貌的平台,也有益于乡村振兴。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也来到“接爷”民俗现场,他介绍,鄠邑区迎城隍民俗,两个村的众多礼宾和文武祭官都是百姓推选的当地德高望重的人。过去文武祭官要坐轿骑马,现在随时代发展都坐着轿车。只有反穿皮袄腰里挂着雉鸡和日历(谐音吉利)骑着高头大马来回打场子的报马探子保留着古风,迎祭过程也保留着一整套古代礼仪。

该城隍俗称二城隍,由二十一个自然村轮流迎祭,它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由下一个村子迎至本村祭祀。迎祭城隍也叫接爷,有盛大的迎神队伍和隆重的交接祭祀仪式。迎神锣鼓集中了全村的青年男女,他们从本村出发,一路敲到城隍爷所在的村子,在神台前表演后,再轰轰烈烈敲回本村。从城隍神迎进村子的这一天起,全村人要挨家挨户轮流守护,直到来年下一个村子迎走。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规矩。

在迎接城隍的队伍里,有报马开道,后面是彩旗仪仗、锣鼓秧歌和各种社火表演、武术杂耍等等,农村常见的庆典项目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争奇斗艳。而围观的人群除了迎送城隍的两村居民外,周边的村民也都会前来沾喜庆看热闹,迎祭城隍这一天是村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迎祭城隍规模宏大,内容非常丰富。它集中了地方民间信仰、宗教礼仪、商贸和各种民间艺术活动,既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全面展示,也是“乡村的狂欢节”。

2月6日(农历正月初九),西安市鄠邑区涝店街道三过村举行盛大的迎祭城隍(大城隍)民俗活动。

“三个城隍坐户县”, 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句民谣, 它简明地概括了户县民间传承近千年的“迎城隍”民俗文化活动。“迎城隍”也俗称“接爷”,“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2014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种原生态的盛大庆典成为展示乡村精神风貌的平台,是一张属于鄠邑区的国家级名片。

迎祭城隍的村子在历史中按地缘形成了三个城隍社,渭河南岸一带十九村为一社,奉纪信为城隍神,称为大城隍社。相传大城隍为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在荥阳之战中佯装刘邦诈降而被项羽烧死的名将纪信,其家乡就在现西安市鄠邑区大王街道王守村。纪信也因忠义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民族英雄。

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当今已经逐渐演变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文化展示,在弘扬传统文化同时,极大激发人们爱国热情,成为乡村振兴,文化赋能,构建和谐家园的艺术平台。

2 月 9日(农历正月十二),西安市鄠邑区玉蝉街道晋候村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一场盛大的迎祭城隍(三城隍)民俗活动在这里精彩上演。这一传承近千年的民俗活动,不仅是鄠邑区百姓新春佳节的重要庆典,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展示。

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按照地缘分为三个城隍社,每个城隍在一个村子供奉一年,十月冬会之后,在来年由下一个村子在正月十五前后迎至本村祭祀,这种传统自明朝洪武初年延续600余年至今。其中三城隍为忠于汉室、宁死不屈的周苛。

周苛以其坚贞不屈的节操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起初在秦朝担任泅水郡的小官,当刘邦起兵反秦后,周苛毅然决然地追随刘邦,一同进入关中,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成为汉王后,周苛展现了他的忠诚和才能,被封为御史大夫。在与魏豹的战斗中,他协助韩信成功击杀魏豹。汉四年,面对项羽的猛烈攻击,周苛被任命守卫荥阳。尽管城池被破,他却毫不畏惧,坚守义理,宁死不降。他的英勇表现以"周苛之据节"流传下来,象征着对自由和道义的坚守,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如今,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已经不仅仅是一场传统祭祀仪式,它逐渐演变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文化展示平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文化赋能的重要力量。通过这样的活动,鄠邑区的乡村凝聚力不断增强,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为构建文明和谐的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安市鄠邑区文化馆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也让民俗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