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服装的不同文化建构
对于服装的不同文化建构
服装不仅仅是遮羞保暖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身份象征。从设计师的意象服装到现实穿着的差异,从历史典故到现实案例,本文将为您揭示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
服装穿在人们身上,似乎体现了文明的进步,起码可以让人们遮住身体丑陋的部分,才有脸去见别人。但很多服装并非如此,而是设计了不同的款式,只是设计师和穿着的人觉得漂亮,而别人总是觉得不是那么漂亮,甚至有些丑陋,但那些服装就是堂而皇之地存在。或许,对于服装的不同文化建构产生了这种现象。
设计师设计的服装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他的经验里产生的,而他的经验是通过经常看服装和设计服装才产生的,也就是通过不断观察、思考和实践产生的。这种服装是一种观念中的服装,也可以称为意象服装。在满足服装的基本功能之后,服装设计师要设计不同的款式,满足不同喜好的人群。但这种设计只是一种偏向设计,或者说带有一种偏见,只会满足一部分人,却并不会满足所有的人。因为人们的审美取向是不同的,就好像厨师做菜一样,众口难调。现在文明已经进化到一定的程度,早已经脱离了“衣足以蔽体,食足以果腹”的阶段。而在远古时期,衣服还没有产生,人们只能赤身裸体,习以为常之后并不觉得丑陋。就好像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被上帝创造出来之后,并不觉得有什么丑陋,而被蛇诱惑之后,就穿上了树叶做的衣服,有了礼义廉耻之心,当然就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在人间繁衍后代,后代都穿上了衣服,不管是麻袋片还是丝绸做的衣服,都可以起到遮羞的基本功能,而美观只是相对来说的,却并不一定被所有人认可。古代达官贵人穿绫罗绸缎。普通老百姓穿带补丁的衣服,贫穷的人没衣服穿。就像杜甫在《石壕吏》中写到的:“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解放前有一家子只盖一条被子,两个兄弟合伙穿一双鞋的事实。而衣服竟然是父亲穿了儿子穿,老大穿了老二穿,补丁摞补丁,也就不在乎什么美观了。
当人人都穿着破衣烂衫的时候,审美似乎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但分明有人要把领子弄得高一点,要把补丁打得颜色艳丽一点,要把头发梳得很干净,要洗一洗脸,以此显示出美观。当人们在修饰衣服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美的观念,也是一种臆想中的服装设计,在自己看来是一种美,但在别人看来可能并不是美,有可能别人认为是臭显摆,是追求一种资产阶级的习气,要被打倒。到了现在,人们大多不再穿带补丁的衣服,倘若有,也是一种风格的显现。很多人都进入了城市,穿起了西服,不再穿古代象征文化的长衫。虽然人们的识字水平大大提高,大多都能够读完中学,甚至很多人都是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穿文化长衫,但已经完全被西化的服装思想影响,要穿西服,打领带,穿皮鞋,还要进入大公司或企业上班,力求挣更多的钱。服装成了人的面子,穿什么样的服装就代表什么样的风格。人们会根据自己到什么环境选择与之相配的服装,而不会随便乱穿。服装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尤其在社交场合,人们不会乱穿服装,以免闹出笑话。倘若在公司应聘的现场,应聘者穿了运动服,还戴了棒球帽,就很可能被淘汰。
为什么会有乱穿衣服的现象?临时应急胡乱穿戴一下,就是人的意象服装观念和真实的穿戴有一段的距离。当然非常冷的时候需要加衣服,而环境又不允许,只有简单的几件服装御寒,那么男人就有可能穿女人的服装,女人也有可能穿男人的服装,只要能御寒就行,起码要解决基本的生理问题,实现服装基本的功能,而不能只顾着面子,以免被冻死。倘若在极端环境下,天气非常热,人们只有有限的几件服装,那么最终人们会只穿一个小布片,遮挡身体紧要的部位就可以了,甚至可以自己做服装,把原来的服装扯成布片,而不会穿着厚厚的服装,以免被热死。根据环境来选择服装是人的一项基本能力,不然就会到处吃亏,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印象中的服装和现实服装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穿戴某件服装是合适的,自己看着比较漂亮,但在别人眼里,却是滑稽的表现。服装本身就有伪装的属性,青年人穿中年人的服装显得老气,中年人穿青年人的服装显得年轻。有的人还穿上厚厚的棉服,戴上帽子就可以遮挡头脸,干一些事情不会被发现,但也仅限于他们自己这样认为,一旦抬头看了摄像头,就会被拍下头脸。
意象服装和真实的服装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总是认为,穿上某件服装效果很好,体现自己的风格,而一旦穿上就觉得滑稽可笑。究其实,还是意象服装和真实服装的差距太大了。或者说,这个人是一个感性稍强的人,有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却并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除此之外,还有书写中的服装,就是服装设计师把服装设计出来,各种款式都有,体现在一定的构图过程中,让人看着是那么回事,可以算作意象服装的再现,其实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意象中的服装。就好像作家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只是他构思的一部分,而不能代表它全部的思绪。语言有一定的功能限制,不能把作家的思绪都写出来,也不能展现作家全部的思想。服装设计师的构图也是一样,只是体现了写作中的服装,却并没有完全展现意象服装的全部。即便把这样的服装设计出来,也只是适应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却不能适应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服装有不同的文化建构意义,设计师和普通人都有意象服装的概念,也都有现实服装的选择,而设计师进行写作意义上的服装设计,本身就是对意象服装的一种体现————只是体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并不能展现全部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本来服装只是遮羞的,有保暖和御寒的作用,也有透气散热的效果,一旦成为文化符号,就具备不同的文化意义。而建构这种文化意义就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思考,需要人们理性地看待和选择服装,其实就是选择表演的服装,或者说选择表演的道具,好展现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这种展现本身也具备一种文化建构意义,只不过人们习以为常之后,就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