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省贵阳市甲秀楼的六大秘密,贵阳本地人都鲜少知道
关于贵州省贵阳市甲秀楼的六大秘密,贵阳本地人都鲜少知道
甲秀楼,作为贵阳地标建筑物,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楼之一,不仅是外地朋友旅游必打卡地,更是贵州最知名的文化地标。然而,这座闻名遐迩的建筑背后,却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真迹还是高仿?
我们都知道甲秀楼是明朝万历年间巡抚江东之所建,但还没等到甲秀楼完工他就被罢免了官职,由后继任的巡抚修建完成,可惜甲秀楼建成之时,江东之早已病逝老家,没能见到甲秀楼的完成。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甲秀楼,是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毁于火灾后,由巡抚庞鸿书重建的“来凤楼”,后改回“甲秀楼”。四百年间,甲秀楼经历六毁六建,现存的建筑依照清宣统元年(1909)重修式样于1981年再次重修而成。相传最初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六角攒尖顶的式样,并非现在四角攒尖顶的模样。
曾经的郊区景点
甲秀楼是贵阳知名地标,现在人来人往堪比市中心,你一定想不到,曾经的甲秀楼却是一个郊区景点。在这张据传是贵阳市最早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与现在我们认知中“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不同,以前的南明河是城郊分界线,河内是城,河外则是郊区。而图中右下角南明河河湾,就是古称的“鳌矶湾”,而甲秀楼在修建它的那个年代,正是坐落在城郊的一处景点。
科甲挺秀之外的阴森往事
当时的南明河中间有一块突出水面的巨石,其形如鳌,鳌在上古神话中是治理洪水的神兽,所以古人将这座石头称之为“鳌矶石”。关于“鳌矶石”的另一个寓意,就是唐宋时期翰林学士朝见皇帝时,立在正中的“殿陛石”正是刻成巨鳌的形状,因此民间开始称翰林院为“上鳌头”,渐渐演变为称中状元为“独占鳌头”。
那时,南明河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鸟浮游,岸上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翠竹如玉,河沙大坝平整如毯,沙砾闪烁,鳌矶屹立在如画的河中,是一块风水秀丽的宝地。然而这样一块宝地,却成了一些达官显贵们秘密处决人犯的地方:这里是城外、离南城门不远,来往复杂,又有河流经过,实乃“杀人越货”的好地方。所以这里虽然风景秀丽,却流传着许多孤魂野鬼的传说,甚至有人曾在夜里听到冤魂在鳌矶石上哭泣,据说当年住在附近的贵阳百姓们,逢年过节总会到河边烧点香蜡纸烛祭奠亡魂,以求避鬼驱邪。
但在万历年间,贵阳来了一位巡抚江东之改变了这块“鳌矶石”的命运,他建设甲秀楼初衷就是希望这座西南城市兴盛“科甲竞秀”之风,最初作用也就是培育风水、教化民众,表达将在贵州大兴文教的理念。他觉得这里山清水秀,如果再点缀些人文气息那就更好。于是以鳌矶石为基筑楼而起,并把建筑取名甲秀楼,“甲秀”二字也是勉励这里的儒生能够刻苦学习来金榜题名,取的是“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意。
“独占鳌头”的鳌矶石叠上“科甲挺秀”的甲秀楼,这里的buff可以说叠满了,也确实让贵州创造出“一武两文三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骄人成绩。在甲秀楼落成之后第二年,就出了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之后贵州人才辈出,如武状元曹维成,唯一出国留学的文状元夏同和,清末重臣张之洞等人。某种意义上说,甲秀楼在贵阳人心目中不单单是一座古建筑这么简单,更是象征了一种文脉的传承,名副其实是贵州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到底是谁写的?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匾额就像是建筑的“眼睛”,它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尤其在亭台楼阁、轩榭堂馆中更是必不可少。这里要讲的,是贵阳甲秀楼顶层那块特别显眼的“甲秀楼”匾额,它的背后藏着有趣的故事。
这块匾额上的“甲秀楼”三字,金光闪闪,引人注目。不过,你可能不知道,这块匾额源自清朝宣统年间,却没有明确的题款,至今仍然是个谜团。这到底是谁写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广东人谢石琴,另一种则认为是思州(今岑巩县)人聂宝善。
谢石琴可是个有趣的人物,他不仅是广东人,还是当时有名的摄影师。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应贵州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张百麟邀请,来到贵阳创办了贵州第一家照相馆“镜秋轩”。在宣统元年(1909)重修甲秀楼时,谢石琴正好在贵阳协助张百麟组织革命活动,因为他书法也很有名,所以被推举书写了“甲秀楼”三字牌匾。这种说法在贵阳人和一些媒体中广为流传,但也有人质疑:大清王朝风雨飘摇,当地政府怎么会请一位革命党人来书写牌匾?
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的政府更有可能请的是江志伊题写“甲秀楼”。江志伊,安徽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进士,曾任贵州思南府知府,是一位博览群书、兼通西学的文化名人。宣统时期他在贵州省农林中学堂任职,当地政府请他出面题写匾额是有可能的。而他的学生聂宝善,那可是个书法高手,获得过全国书法竞选的冠军,所以江志伊让学生代笔题写也是合理的。
聂宝善在一次口述中提到,他书写“甲秀楼”时用的不是毛笔,而是“乱丝”。这个细节很关键。2023年10月10日,贵阳电视台《读懂贵阳》节目报道说,原来“甲秀楼”三字是分别刻在四方形木板上的,但在1981年重修时,匾额不见了,只找到了“秀”和“楼”二字,“甲”字不翼而飞。最后,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请来书法家,根据老照片临摹“甲”字,还用五分钱的碳笔在字体上勾勒,模拟出了“乱丝”写字的效果,这和聂宝善描述的书写方式非常相似。虽然这个谜题至今仍未解开,但无论谁是作者,这块匾额都为甲秀楼增添了无尽的历史和文化韵味。
浮玉桥差点被拆?
浮玉桥,是贵阳市区最长的古桥,原有九孔后因西湖路拓宽占去北面两孔,仅剩现在的七孔。刚开始行人过桥需要穿甲秀楼而过,但在清代时旁边的观音庙香火太旺,每逢节日由于人流过大甚至有人被挤下楼,所以桥面改道在甲秀楼一侧,这是曾经的浮玉桥。
而浮玉桥在96年贵阳洪灾的时候险些被拆除。当时相关工作人员认为暴雨淹城的原因是浮玉桥桥洞小、桥面低,阻碍泄洪,幸而有本地文物专家极力劝阻,浮玉桥作为明代古迹,是甲秀楼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在四百年间历经多次特大洪水都岿然不动,象征着贵阳人民激风搏浪、勇敢奋发的精神,也是贵阳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让浮玉桥免于被改造。“九眼照沙洲,长江水倒流”的涵碧亭,始建于乾隆时期,因为浮玉桥通汽车而被拆除,82年时重建。涵碧潭在浮玉桥下,南明河流至此处,河水较深,形成旋涡,流水回环,似河水倒流。
比天下第一长联还厉害!
或许对很多贵阳本地人来说,甲秀楼里面能不能进去?里面有什么?十个人都有八个不知道,甲秀楼好像除了是拍照背景板外,其内部是如何鲜少有人知道。其实甲秀楼最早的作用类似现在的“茶楼”,来此品茗弈棋、吟诗作对的文人雅士越来越多,也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吟咏佳作。而今天的甲秀楼内部,也就是向游人开放的一二楼内,就作为收藏这些字画的展区。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口,此联概括了山城贵阳自秦至清代近三千年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比昆明滇池大观楼的“天下第一联”还多26字。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粵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起中原半壁。却好把乌蒙箐扫,马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里,锦绣山川。漫云筑壤偏荒,艰与神州爭胜概。
数十仞高凌半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且兰,宗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淹几辈,消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岚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洲咫尺,频呼仙侣话行踪。
(长联全文)
此联写景写史,将贵州的历史、地理、人文、风景融汇贯通于一联,对贵州历史风云概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对家乡美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又叹古惜今,上下联都充分表达了贵州人“五百年后,云贵赛江南”的信心和不甘落后,特别是作者所处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更多出一种无奈与唏嘘。
当我们再重提这些秘密时,甲秀楼不仅是贵阳的历史见证,更是文化活化的典范。从它的真迹与否之争,曾经的荒郊野岭、“甲秀楼”匾额的神秘传闻、浮玉桥的险些拆除、到内部收藏的“第一长联”……每一个秘密都诉说着古今交织的故事,而今天,这种历史的“活”化也在不断延续着贵阳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