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结构分析:苏轼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
《赤壁赋》结构分析:苏轼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赋文,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本文将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这篇经典之作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段: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
第一段主要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欢乐与悲凉的对比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人生短暂的感慨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变化与不变的哲理思考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转悲为喜的结局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总结:变化与不变的哲学思考
《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在“河上的微风”和“山中的明月”下,以“风与月”为主题,以“山水”为线索,写下风景,展开讨论。最后的解释是我们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明星和事物;如何平静而开放地度过短暂的一生。
从第二段末尾开始,对全文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深刻的“变化与不变”。在第二段中,客人抛出了他的观点,即生命短暂,转瞬即逝。我们不能在永恒的天、地、山之间留下任何东西。这样的哀叹令人心酸。在第三段中,苏轼扩展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另一种具有相对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即:;如果你从改变它的人的角度来看它,那么天堂和地球一次碰撞,如果你不能从它不变的角度在瞬间看它,“既然你说时间已过,生活匆匆忙忙,为什么我们要把它与天、地、山相比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条河是无穷无尽的。可以说它一直在流动,这是一个绝对的运动,但也可以认为它总是在那里,这是相对静止的。如果你从绝对运动的角度看问题,没有什么会在一瞬间保持不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但如果你从一个相对静态的角度来看,至少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我们都与天地万物同在,因此没有必要为生命的短暂而悲伤。
关于“变化与不变性”的争论一直是国内外哲学家们讨论的共同话题。在这部赤壁赋中,苏轼不仅谈到了我们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明星和事物,这进一步回答了在他看来,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担心我们是否能活在和天堂一样的年代,成为不朽的人。相反,我们应该活在当下。
因为不朽的错觉,但这是贪婪。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吃药找仙岛,因为他贪图自己手中的'至高无上的皇权。一旦人们有了贪婪,他们就会担心得失。苏轼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像河面上的微风,山上的月亮。只要你听到和看到它们,它们就是你的。你为什么要自己拿呢?
苏轼的观点与庄子的“无依无靠,逍遥自在”的观点非常相似。佛语说:放下屠刀,成佛。事实上,这意味着打破我们心中的困扰。庄子主张只有“无所依靠”,才能真正做到无忧无虑。苏轼也说过,你不必执着于永恒或短暂,获得或失去。只要你心胸开阔,心胸开阔,心平气和,专注于当下,你的胸膛里就会有清风明月。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你是一个内心有大海的人。
文章的对话部分非常精彩。后人也相信所谓的“客”是苏轼心中的另一个自我。整篇文章都是以与他人交谈为借口,说出内心的两种观点。不管是什么,我们读者都享受到了精神食粮。读完全文,你能更好地理解苏轼的魅力吗?您是否对他的写作风格有更深刻的感受;做你应该做的事,并且以“不超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