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一部融合地理知识与人文关怀的经典童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一部融合地理知识与人文关怀的经典童话

引用
1
来源
1.
http://m.ifensine.cn/baike/show-452553.html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的一部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品,首次出版于1907年。这部作品不仅讲述了一个顽皮男孩尼尔斯骑鹅旅行的奇幻故事,还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展现了瑞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作品简介

尼尔斯不爱学习,一看到书本就会犯困;不爱牧鹅放鸭,会经常捉弄家里饲养的小动物,以至于家禽看到他就会咬他。可是同住一个小村庄里的还有一群小妖精,尼尔斯有一天戏弄了一只小妖精,受到惩罚变成一个拇指大的小人。还没等他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已经骑在家鹅马丁的脖子上,和一群野鹅飞上了天空。

马丁决定和野鹅飞往北方,那是他向往已久的拉普兰。途中尼尔斯发挥人的聪明机智和狡猾的狐狸做斗争,不畏艰险和困难智取乌鸦山的盗贼。尼尔斯和野鹅群一起主持正义,扶危济困,在去往拉普兰的路上,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正是这些经历使尼尔斯从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变成一名具有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

尼尔斯最终变成善良懂事的小男孩,他变回原形,回到家生活在父母身边,从此也变成一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该作品不仅给读者讲述了一个顽童骑鹅旅行的故事,还告诉读者相关地理概况、风土人情以及历史知识等。

创作背景

1887年,一位名叫达林的师范学院院长请长期担任地理、历史教师的塞尔玛,写作一本以小学儿童为对象的通俗读物,向瑞典儿童介绍历史和地理。她创作时,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意图:“为了教育瑞典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从教育学观点出发,她认为“只有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国家,熟悉祖国的历史,才能使他们真正热爱和尊重自己的祖国”。这部长篇童话事实上是被当作教科书的变异品种出版的。

作者为了写好这部作品,历时几年访遍瑞典大江南北,认真搜集境内各种动、植物的详细资料,细心观察飞鸟走禽的生活习性和规律,并且在收集资料的途中也不忘对当地风俗、民间传说等故事的搜集,这样就极大的丰富了作品的真实性。作者很多作品都是以家乡为故事背景,构想这部童话作品也是她从一次散步经历中找到的灵感:一次在花园散步时,作者被急声传来的“救命”惊呆,一个小男孩正在奋力抵挡朝他猛啄过来的猫头鹰。而这一幕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这个画面就是她童话中小主人公尼尔斯经常欺负家里鸡鸭猫狗遭到动物反击的场景。

作品目录

  1. 这个男孩子
  2. 大雪山来的大雁阿卡
  3. 白鹤之舞
  4. 在下雨天里
  5. 卡尔斯克鲁纳
  6. 去厄兰岛之行
  7. 小卡尔斯岛
  8. 两座城市
  9. 美丽的花园
  10. 五朔节之夜
  11. 在教堂附近
  12. 水灾
  13. 在乌普萨拉
  14. 斯德哥尔摩
  15. 老鹰高尔果
  16. 拉普兰
  17. 放鹅姑娘奥萨和小马茨
  18. 在拉普人中间
  19. 到南方去!到南方去!
  20. 海尔叶达伦的民间传说
  21. 韦姆兰和达尔斯兰
  22. 一座小庄园
  23. 飞往威曼豪格
  24. 回到了自己的家
  25. 告别大雁

人物介绍

  1. 尼尔斯:作品中的主人公尼尔斯本是一个十四岁左右的少年,他调皮、贪玩、任性、懒惰,不爱学习,对待动物和人十分凶狠,因为对小精灵不恭敬、出尔反尔,受到了惩罚,被小精灵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儿。旅行路上的尼尔斯,跟着鹅群看到了许多美丽迷人的瑞典自然风光那些巍巍高山、茫茫大河、黑黑森林、或贫瘠或富饶的土地、或雄伟或壮观的城镇,都让尼尔斯惊奇不已,在这一条前行的路上,他收获了友情和爱。然而,也有孤独、无助、饥饿、寒冷甚至死亡的一次又一次威胁。

  2. 马丁(一译莫顿):尼尔斯家中的一只大白鹅。他勇敢无畏,带着尼尔斯,跟随雁群周游了全瑞典,并最终带领着妻子邓芬和他们共同的孩子回到了家乡。

  3. 阿卡:野鹅群的头雁,是个一百多岁的老鹅。她对人怀着很深的警惕,所以不愿让尼尔斯呆在野鹅群里。当尼尔斯被马丁带到野鹅群里的时候,她决定第二天早上就撵尼尔斯回家,可是当天晚上狐狸斯密尔偷袭了野鹅群。尼尔斯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救回了一只野鹅,从而让阿卡对尼尔斯产生了信任。

  4. 斯密尔:狐狸,阴险狡猾。因为尼尔斯从他的利爪下救出了大雁阿卡,所以他决心追随雁群,伺机报复尼尔斯。

主题思想

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小主人公尼尔斯虽然因为受到小妖精的惩罚变成拇指大的小人,但是就是因为变小,才有可能骑上家鹅马丁的脖子为环游世界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将他之前一贯喜欢虐待家里动物、厌恶学习、喜欢搞恶作剧的形象和变成小人经历多种困难挫折、变得有同情心、善良正直的形象形成对比,这一对比很明显地反映出小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荒诞的故事却蕴育这样的成长的主题:骑鹅旅行的过程既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自己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的过程;不仅是尼尔斯视野逐渐扩大的过程,也是他内心变得强大、精神世界变得丰富的过程。在这个成长的过程里,尼尔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他抛弃之前的恶习,渐渐地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善美的品格。整个童话故事以责任、爱心、智慧为理想追求,更体现了人和动、植物美好和谐相处的画而。尼尔斯是作品里唯一人类的代表,开始飞行时,野鹅领头阿卡不接纳尼尔斯在飞行队伍中,他认为人类是动物的敌人,所以不能让尼尔斯同去拉普兰。但尼尔斯通过勇敢和智慧,帮助野鹅群战胜狡猾的狐狸,成功解救一只野鹅,才缓和了尼尔斯和野鹅群紧张的关系,也为尼尔斯赢取了阿卡的信任。只有人和动物互相取得信任和尊敬,才可以和谐共处。尼尔斯通过自己的智慧、勇敢和真诚成功化解了人和动物之间的矛盾,说明人和动物是能够成为好朋友的。尽管这些故事看似荒诞,但是作者却告诉读者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只要善待动物、善待自然,学会与动物协作,与自然相处,人将会和自然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艺术特色

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小主人公尼尔斯虽然因为受到小妖精的惩罚变成拇指大的小人,但是就是因为变小,才有可能骑上家鹅马丁的脖子为环游世界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将他之前一贯喜欢虐待家里动物、厌恶学习、喜欢搞恶作剧的形象和变成小人经历多种困难挫折、变得有同情心、善良正直的形象形成对比,这一对比很明显地反映出小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荒诞的故事却蕴育这样的成长的主题:骑鹅旅行的过程既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自己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的过程;不仅是尼尔斯视野逐渐扩大的过程,也是他内心变得强大、精神世界变得丰富的过程。在这个成长的过程里,尼尔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他抛弃之前的恶习,渐渐地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善美的品格。整个童话故事以责任、爱心、智慧为理想追求,更体现了人和动、植物美好和谐相处的画而。尼尔斯是作品里唯一人类的代表,开始飞行时,野鹅领头阿卡不接纳尼尔斯在飞行队伍中,他认为人类是动物的敌人,所以不能让尼尔斯同去拉普兰。但尼尔斯通过勇敢和智慧,帮助野鹅群战胜狡猾的狐狸,成功解救一只野鹅,才缓和了尼尔斯和野鹅群紧张的关系,也为尼尔斯赢取了阿卡的信任。只有人和动物互相取得信任和尊敬,才可以和谐共处。尼尔斯通过自己的智慧、勇敢和真诚成功化解了人和动物之间的矛盾,说明人和动物是能够成为好朋友的。尽管这些故事看似荒诞,但是作者却告诉读者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只要善待动物、善待自然,学会与动物协作,与自然相处,人将会和自然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作品影响

视角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作品中采用“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此视角多借助于故事中人的“感官”机制,充分调动人物的视听感觉功能,来传达内在的思想活动与情感倾向,组成故事情节最为生动的部分。如第14章对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介绍,作者直接让瑞典国工出场,以自豪的口气向一个思念故土的贫苦小提琴于讲述斯德哥尔摩的传说,体现了瑞典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样,第19章中,作者安排一群旅游者出场,以其中一位旅游者的口吻向读者讲述了耶姆特兰的传说,形象地把这个地区的地形地貌与传说结合起来,使得作品极为生动浪漫。这种表达隐藏了叙述者的身份,让人物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思想活动,语言客观而又不丧失感受力。从阅读感受上来说,既让读者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又显得相当客观可靠。

描写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写作的初衷是为瑞典小学写一本新的教科书,因此,它的情节比较简单。同时,为了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实际知识传授给孩子们,作者穿插了大量童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了让孩子看懂、记清,真正掌握知识,作者通篇基本上都采用平铺直叙和素笔白描的写法,除了对必要景物的交代和叙述外,一般不会有重笔浓彩、长篇大论的描写。

在作品中,作者拟人的手法和对细节的描写也非常出彩。在她笔下,风、河流、城市都有了有趣的形象,如把斯康奈的平坦大地比作“方格子布”,把东耶特兰大平原称为“粗麻布”,大雁们把雨称作“长面包和小点心”,将海豚比作“黑色的线穗”等;而细致的描摹状物则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描写猫被激怒时,作者写道“他浑身的一根根毛全都笔直地竖立起来,腰拱起来形成弓状,四条腿仿佛像绷紧的弹弓,尖尖的利爪在地上刨动着,那条尾巴缩得又短又粗……”,一句话将猫的形态描写得生动又有趣。

想象力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纵观整部童话,可以看出奇妙动人的想象力是该作品魅力十足的很大因素。在作者笔下,尼尔斯就像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拇指姑娘一样,因为魔法变成了一个拇指小人儿,同时他也获得了人类不具备的特异能力:他不但可以听懂动物语言,还可以它们交流。凭借着这一本领,小小的尼尔斯和很多动物都成为了好朋友。在和野鹅旅行的过程中,尼尔斯的种种冒险都带有一定的童话色彩。将幻想同真实交织在一起,把人类世界发生的故事搬到动物、植物的世界中,这便让整个作品看起来感染力十足。

作者简介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部童话出版以后,被指定为全瑞典学童的必读课外读物,并译成50多种文字流传世界。由于这部作品的成功和广泛流传,许多喜爱这部作品的读者甚至从丹麦、挪威和德国来看望作者拉格洛夫。瑞典文学院将19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授给了她。

在瑞典,最重要的儿童文学奖就是用尼尔斯这个名字命名的。

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of,1858—1940),瑞典19世纪末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她不仅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还是唯一位凭借一部长篇童话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1891年,拉格洛夫发表第一部小说《古斯泰·贝林的传说》,一举成名。因为拉格洛芙的成就,1914年她被选为瑞典皇家学会会员。由于其文学贡献,从1991年开始,拉格洛夫的肖像被印在瑞典货币20克朗钞票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