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鞭的前世今生
教鞭的前世今生
教鞭的今生
当下的孩子们是否清楚教鞭为何物?
在儿时记忆里,它可是老师手中“威震鼠胆、大杀四方”的“打神鞭”。那个时代未被此鞭鞭笞的“神兽”们,真可算的上是凤毛麟角的人物了。当然,那些隔三差五被鞭笞的家伙,也当算是另一类“人物”吧!
母亲的“打神鞭”搁置在讲台之上,是一根长约1米左右、小拇指粗细、泛着青光的竹棍,它从一把竹子扫帚上剥离而出,身上的枝枝叉叉被清理干净后便成为了母亲手中的“法器”。此“法器”又曰教鞭,作用有二,一是上课的时候拿在手中指点黑板上的知识点;二是让一部分宵小之徒心怀忌惮,看到它就会想到手心疼。对,我就是那宵小之徒,手心曾经无数次与它亲密接触,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 “友谊”。“友谊”最为如胶似漆的阶段,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此时,我遇到了童年人生的滑铁卢——“混合运算”,而且是一滑再滑,一直滑到小学毕业。一道错题“亲吻”一下、一道错题“亲吻”一下、一道错题“亲吻”一下、……,苍天啊!为何根本停不下来,它的吻让我手心通红、次次慌神。
一天放学后,我壮起了狗胆把讲台上的“法器”偷偷藏起来,第二日被唤到讲台上时,我是那么的神清气爽,心里唱着“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笑看红尘人不老;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求得一生乐逍遥”,母亲伸手一抓而空,怒而问我:“教鞭呢?”我说:“不知道。”正待诛神之际, “法器”不翼而飞,成何体统,一股怒火冲云霄,盛怒之下,母亲环顾四周,眼神落在门背后脸盆架上一把竹制鞋刷之上。疼,呜…,妈,我再也不敢了,(不要叫我妈,叫我李老师)。呜…,还不如原来的棍呢!
转天,“打神鞭”又悄悄回到它原来的位置。
慢慢长大后,我见过带收缩功能的不锈钢金属长杆教鞭,公家配的东西哪能变成暴力工具,坏了谁赔;再后来就是只有指头长度的镭射笔了,让你不听话,我打不疼你闪瞎你。开玩笑,借你个狗胆试试,骂我家孩子一句我都跟你急,信不信让你写检查、扣工资,甚至丢饭碗。
教鞭在时代的潮流中悄悄落幕了!
老师的尊严也在时代的潮流中悄悄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教鞭的前世
教鞭的前世应该是戒尺吧,我猜的。
“度老师”告诉我:“戒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私塾教育时期,它不仅是教师威严的象征,更是维护师道尊严的法宝,不仅是惩戒学生的工具,更是规矩与典范的象征。它立下规矩,树立榜样,让学生们在仰俯之间明白何为规矩(戒尺由一仰一俯两板组合而成)。戒尺的存在,象征着教师的威严和秩序,通过负激励的方式,让学生心生敬畏,从而更加重视学习和老师的教诲。此外,戒尺还代表着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清廉正直和高尚的品格,寓意着节制和克己。”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饮一啄、一事一物间均蕴含积极的意义,且不是先天而生,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一代又一代人赋予了其更为深厚和隽远的含义,“物小而见其大,言简而立其远”,细思便是浓浓的哲学思想。
先秦汉代时期,戒尺主要用于测量长度和宽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成为教师管教学生的重要辅助工具。唐代,戒尺的使用得到明确规定,在教育体系中广泛普及;宋代以后,戒尺的使用更加规范化,不仅在儒家教育中使用,还涉及到其他学科;到了元明清时期,戒尺的传统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其象征意义也超越了教育领域,成为权威和纪律的象征。
“戒”是警戒,“尺”为规矩。“心有所戒,行有所距”,我想这就是戒尺最直白的道理吧。
“教”是传授,“鞭”为鞭策。“传授知识,鞭策成人”,我想这就是教鞭所要起到的作用吧。
细想当下,我们又何尝只是简单的失去一把戒尺、一根教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