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浓浓年味起,人间共团圆
小年:浓浓年味起,人间共团圆
“小年,小年,过了今天就是年。”单是念起“小年”这两个字,就让人觉得,喜气洋洋、暖意融融。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大部分的南方地区,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因为不同的风俗传统,在全国各地“小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即便千差万别,浓浓的年味也是一样的,烟火气里升腾的都是最深情的眷恋……
为何各地小年日期存在差异?
关于小年的日期,在民间有一句流传很久的俗语:“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说,自古代起,官家的小年日期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的小年则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四——“民间传统小年”
细说起来,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历史更为悠久。宋朝时,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现如今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这天过小年的传统。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相传,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增加了举行祭祀大典的仪式,为了“节省开支”,皇帝在这一天同时祭拜灶神。自此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从此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受官方影响,如今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除夕前夜、元宵节——“小年夜”
南京地区比较特殊,因为在明代朱棣当上皇帝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纷纷怀念过去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节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等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这其中有一些传说如今已经不可考,但人们对于小年的认真,一如既往。“小年”一点都不“小”,正是从这天开始,我们的忙碌与欣喜,被正式切换进了“春节时间”。
小年有哪些习俗?
辞旧迎新,祭灶王
关于灶王,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灶王原本是一位平民,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最终沦落到妻离子散靠乞讨为生。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家门口,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他仍有羞耻心,既然死在了锅底,便封为灶王。他在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庭汇报每户人家的善恶,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再折回人间。依据风俗,人们在小年这天,要给灶王端上一盘糖瓜。这既是送他上天的仪式,也希望吃了糖的灶王爷黏住了牙齿,不向玉帝说坏话。在很多灶王爷的画像两边,更是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字样。
扫尘土
新的一年,要有新的气象。人们在小年这天,要彻底把房屋打扫干净,北方人称之为“扫房”,南方人称为“掸尘”。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
通过扫尘,大家不仅做好了迎接客人的准备,在心理上也做好了迎接新年的准备。扔掉了家里不必要的杂物,洗好落满尘埃的窗帘,一切都焕然一新,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新的一年,真的要来了。
剪窗花
剪窗花、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过了腊月二十三,挨家挨户就开始装饰自己的家里了。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如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和合二仙,等等。
吃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是“小年”的节令食品。老舍在《想北平》中曾描写腊月二十三的情景:“大街上有多少卖糖瓜与关东糖的呀!天一黑,他们便点上灯笼,把摊子或车子照得亮堂堂的。”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要掺上一些黄米,熬制而成。它的粘性很大,如果拉伸成长条,就叫“关东糖”;搓成扁圆形状,就叫“糖瓜”。古时,糖瓜又叫“胶牙饧”,“饧”就是糖,从名字就看出了这种糖瓜的粘性之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句“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说明这种糖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是比较流行的节令食品了。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在北方部分地区要蒸花馍。一家在蒸花馍的时候,周围的邻居都会前来帮忙,所以有“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的说法。这也是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挂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年画看似简单,内涵却非同小可。在年画中,所有形象都是充满活力的生命符号,都是理想化的象征,甚至连人物的表情也都是笑口笑眼。由于年画是风俗性的,什么时间什么种类的年画贴在什么地方,皆有俗规。比如全神像和家堂画要挂在中厅或迎面大墙的中央,多为立式;门神与门画要贴在大门和房门上,常为一对,分贴左右两扇门板上。需要注意的是在张贴之前最好要弄清楚哪两位是一对,这样才能避邪驱灾、纳福迎祥,保佑阖家平安。
写对联
写春联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动。春节时,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神灵前、大门上、井口、牲畜圈、面粮仓、树上,处处需要贴春联,内容丰富,妙语连珠。
名家笔下温暖的小年记忆
春节在名家纸上闪烁,在那些美好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眼前的景,心中的人、记忆中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舍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年》(节选)
丰子恺
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丰子恺作品
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
《北平年景》(节选)
梁实秋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
丰子恺作品
《过去的年》(节选)
莫言
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
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话说民俗》、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新华网微信公众号、光明网、澎湃新闻网、央广网、百度网等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