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意义在哪里?
小说的意义在哪里?
小说没有直接说理,也没有直接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只是讲故事,是不是有些不直接,不实在?但是,人们喜欢读小说,而且要传播小说,就代表小说一定具备一些意义。那么,小说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刺激和满足读者的兴趣,提供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语言构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读者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和思想碰撞,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小说的鼻祖应该算是远古神话,后来才有了笑话、志怪、传奇、话本,有了明清白话小说,有了后来的现代小说。小说具备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通过三要素展示作家瑰丽的想象,展示生活的横断面,展示历史风云变幻,展示人间悲欢离合。可以说,小说的主要艺术手法就是虚构。通过虚构人物、环境、情节来叙事,实现情感的真实,逻辑的真实。小说刚刚兴起的时候,以民间神话故事、传说的形式存在,通过口耳相传,加入了集体创作的痕迹,最终成型。无论是远古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还是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等,都算是小说的雏形,或者说已经算是小说了。人们更喜欢听这样的故事,而不是喜欢听文人士大夫们说的话,也看不懂文人士大夫们写的诗词和文章。毕竟,古代大多数人都是农民,不读书也不识字,不能和文人士大夫们相提并论,更不能和他们谈论诗文。农民们喜欢的是通俗易懂的小说,即便有些封建迷信思想,也仍然喜欢,深信不疑。
小说可以倡导风俗教化,可以劝人向善,而不是作恶。即便是为土匪作传的《水浒传》也加入了道德评判标准,在“官逼民反”的条件下,要“替天行道”,而不是简单地娱乐。当然,小说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方式。听评书演员讲小说和阅读小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享受。小说经历了宋元话本时期,那个时期小说完全是为了说书人说话而设置的,算是说书人说话的底本。即便到了明清时期,有些小说仍然保留了回目,保留了“诸位看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词句。评书演员讲的时候会根据说话的底本来讲,而不是凭空发挥,更不是照着书本朗读。他们有自己的演说功夫,但不能脱离说话的底本,以免被人诟病。小说本身以鲜明的人物塑造,典型的环境刻画,丰富的故事情节吸引人,感化人,虽然并不会直接说理,不会用三言两语把故事说完,但引导人读完之后,给人精神的熏陶。会让人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虽然小说加入了封建道德的因素,但小说本身并不是那么刻板教条,而是活灵活现。小说能够反映社会、人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可以看成是一个社会的横断面。即便是虚构的社会场景,也仍然可以让人感到真实可靠。无论是通俗的武侠小说、犯罪小说,还是比较高雅的文人小说,都能吸引人,也都能引发读者的心理共鸣。当然,小说并非完全不能说理,而是形态多样,风格多样,可以插入哲理,给人深深的启迪。
小说除了端正风俗教化,提供社会信息和多种学科的信息,让人感悟深刻之外,就是带动大众写作。人们看了小说之后,获得情感共鸣,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就要模仿着写。可以说,小说写作的门槛并不高,只要能写成句子,能完整叙事,就可以写小说。在写作中不断提高,获得很多读者。小说的虚构艺术手法是很多人都喜欢用的,只要虚构一定的场景,有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就算是小说了。即便只是写了一个离奇的梦,也算是一篇小说。讲了一个小故事,也算是一篇通俗小说。而迟迟不敢下笔,不敢写小说的人基本上写不成小说。网络普及之后,人们在网络文学平台注册之后,就可以写小说了,门槛比较低,甚至一个有身份证的人就可以注册写小说,没必要正襟危坐,也没必要成为专业作家,只需要写起来,就会感触小说的魅力。
小说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观察,能够反映作者的所思所感,即便是虚构的场景和人物、情节,也照样会包含了作者的情感,给人们提供理解世界和人类情感的窗口,让读者体验不同的生活,见识不同的思想,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境界的提升。由此来看,小说似乎比诗歌、散文更具备世俗的属性,也更能发展壮大。难怪,现在文坛的主流文体是小说,而不是诗歌和散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