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赫鲁晓夫与他的玉米大冒险:前苏联“玉米狂热”的背后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赫鲁晓夫与他的玉米大冒险:前苏联“玉米狂热”的背后故事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AJV5OFL0553GJV4.html

提起苏联的那些领导人,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非“人民慈父”斯大林、“勋章收藏家”勃列日涅夫和“地图迷”戈尔巴乔夫莫属。而在这些“大佬”中,赫鲁晓夫绝对是个独特的存在,值得好好聊聊。


前苏联历任领导人

首先,赫鲁晓夫上台后,掀起了一场“拨乱反正”行动,把斯大林时代那种让人闻风丧胆的政治氛围调整得松快了不少。然而,冷战的气氛一刺激,这位雄心勃勃的领导人就开始手忙脚乱地搞起了大动作,比如推广赫鲁晓夫楼、制造古巴导弹危机等等。他的做派让人感觉他是个干劲十足的“有想法青年”,只不过结果嘛,常常令人捧腹不已。

要说赫鲁晓夫的经典形象,非他手握玉米、笑得见牙不见眼的照片莫属。赫鲁晓夫加上玉米,那简直就是苏联那个年代的标志组合!因此,他还得了个“玉米晓夫”的绰号。为了推广玉米,这位大哥可是费尽了心思,可惜结果却是“笑话”一个。


赫鲁晓夫的经典形象

那么,这场“玉米大作战”到底是怎么回事?赫鲁晓夫为什么非要和玉米杠上?最后又为啥成了段子呢?今天就来给大家盘一盘这背后的故事。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重工业是心头好,农业嘛,只能吃点“苦头”。再加上各种不利因素,二战前苏联甚至爆发了大饥荒。到了苏德战争时期,德军占领了苏联的主要粮食产区,搞得苏联农业是雪上加霜。尽管1945年苏联战胜了德国,但饥荒依旧“赖着不走”,有些地方甚至饿得没辙了。

这时候,赫鲁晓夫在乌克兰主政,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粮食问题。从1948年到1949年,他鼓励乌克兰农民使用“方形穴播法”,结果呢,玉米丰收了,饥荒也缓解了不少。赫鲁晓夫靠着这次成功,政治上开始“冒头”。

玉米的成功让赫鲁晓夫对它情有独钟。当他被调到莫斯科后,继续推广玉米种植,仿佛在说:“这玉米可是解决粮食问题的‘神器’,不推广简直对不起国家!”他一掌权,推广玉米就成了全国任务。赫鲁晓夫坚信玉米不仅能解决苏联人的吃饭问题,还能让苏联的牛羊过上“好日子”,满脑子都是玉米能带来“农业大翻身”。


赫鲁晓夫推广玉米种植的决心

然而,1959年,赫鲁晓夫的“玉米梦”被狠狠敲了一棍子。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访美,这位苏联领导人在美国玉米地里看得是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美国的玉米种植规模让赫鲁晓夫大受打击,“万恶的美帝怎么可以这么轻松就做到我费尽心思都没实现的事!”


美国的玉米田让赫鲁晓夫大开眼界

回到苏联后,赫鲁晓夫不服气,决定更大力度推广玉米,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三年内肉类产量翻三倍,土豆炖牛肉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于是,苏联各地纷纷响应,种玉米的热情空前高涨,可惜,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苏联推广玉米种植的海报

苏联的地理条件可是个大麻烦,大片土地都不适合玉米生长。尽管赫鲁晓夫的命令如雷贯耳,但自然条件不配合,再加上化肥、配套设施跟不上,玉米种得多,收成却连年下滑。

赫鲁晓夫的解释是:“一定是我们干部队伍中有些人拖后腿了!”然而,事实是,苏联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允许大规模种玉米。结果,赫鲁晓夫的“玉米帝国梦”破碎了,苏联农民最终为此买单。1960年代初,苏联再一次面临粮食危机,被迫向西方国家购买粮食。此时,人们给赫鲁晓夫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也就是“玉米棒子”的意思。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赫鲁晓夫推动玉米运动的初衷是好的,尽管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场运动的失败,也从侧面反映了苏联那种“不顾客观条件、强行指派任务”的特质。赫鲁晓夫因玉米运动被取笑,真是一点也不冤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