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可信吗?孙策究竟有多厉害?
“孙策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可信吗?孙策究竟有多厉害?
"孙策不死,便无三国",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究竟是否可信?本文将通过分析孙策的生平事迹、军事才能以及他在东吴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如果孙策没有早逝,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
三国时期主要由魏国、蜀国、吴国三个国家构成。魏国是由曹操建立的曹魏,蜀国是由刘备建立的蜀汉,而吴国则是由孙权统治的东吴。但事实上,东吴的真正开拓者是孙权的哥哥孙策。
因为孙策早逝,孙权继承了哥哥的基业,并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有人提出:"如果孙策没有去世,三国的历史可能就不会存在。"这种说法是否夸大其词?
在赤壁之战时,曹操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对年轻有为、能带兵打仗的孙权的高度评价。孙权是孙坚的次子,虽然年纪轻轻,但行事风格颇有领袖风范。孙权还有一个哥哥,名叫孙策。
在三国时期,人们对孙策的评价很高,民间更是流传着"孙策不死就没有三国"的说法。这句话暗示,如果孙策没有英年早逝,中国历史上可能就不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孙策有可能一统天下的潜力。
作为长子的孙策,从小就跟随父亲孙坚征战沙场。后来,孙坚在攻打荆州时被黄祖射杀,年仅十七岁的孙策从敌军手中夺回了父亲的遗体。之后,孙策投靠袁术,但寄人篱下的生活并不好过。
少年时期的孙策血气方刚,不愿长期寄人篱下。他以平定江东为由向袁术讨要兵马,承诺打下的地盘归袁术所有。袁术虽然不完全信任孙策,还是给了他几千兵马。孙策凭借这些兵马成功攻占江东,攻克丹阳、庐江等地。相比之下,他的弟弟孙权攻打江夏郡用了整整五年时间。
在赤壁之战中,孙策的弟弟孙权虽然大败曹操,但不敢乘胜追击,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这也印证了孙策的说法:弟弟更适合守成,而非开拓。
孙策本人善于招揽人才,周瑜、太史慈等人都主动投奔,张昭、张震等核心人物也是他亲自招募的。如果孙策真的有能力统一天下,那么刘备、曹操等人可能就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且,孙策也不会为了打败曹操而去和刘备联盟。
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实际上是一场东吴与曹操之间的较量。当时的蜀汉实力远不如东吴。如果孙策还活着,他很可能不会与刘备合作,因为东吴在文官武将方面实力雄厚,能文的有周瑜、鲁肃,能武的有黄盖、程普等人,水军实力更是强大。
虽然东吴在人数上不如曹操,但占据有利地势,曹操想要攻下东吴并不容易。相比之下,刘备的蜀汉就显得脆弱。曹操可能会先攻打蜀汉,消灭刘备后占领益州等地,壮大实力后再对付东吴。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东吴获胜还是曹操获胜,三国鼎立的局面都可能无法形成。因此,才有了"孙策不死,世上无三国"的说法。
公元200年,孙策在北伐途中遭遇敌军围杀。当时,曹操正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无暇南顾。曹操试图通过联姻与孙策结盟。东吴凭借孙策的英勇和周瑜的智谋,成功攻入许都,迫使曹操退守洛阳。
孙策几乎占领了曹魏三分之二的领土,将曹操包围。在这个大包围中,刘表也被包围。208年刘表去世后,荆州陷入混乱。孙策本可以挟持天子进入荆州,一路北上消灭袁绍并收复幽州。然而,在一次北伐中,孙策遭遇敌军围剿,伤重不治身亡。
总结来说,孙策的早逝确实改变了历史进程。如果他能继续统帅东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就不会形成。但历史无法假设,孙策的英年早逝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一个令人叹息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