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巳节的由来与习俗,你了解多少?
关于上巳节的由来与习俗,你了解多少?
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从先秦到魏晋,再到唐代,这个节日经历了从祭祀祈福到文人雅集的演变,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和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古老而诗意的节日,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
上巳节由来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上巳的渊源,有一种浪漫特质,它在流传中被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所萦绕,从春秋开始,从未少过兰草芬芳,尤到盛世大唐,自由绮丽的文学,使这一古老节日焕发出更丰饶多姿的面貌。
上巳节习俗
祓禊
祓禊(fú xì):古时人们去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风俗通义·祀典·禊》:“巳者,祉也”,意为既除病,又祈求福祉降临。
这一天是黄帝生日,也是西王母生日,人们到水边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周朝时,“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一种制度,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
芍药定情
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过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柳绿花繁。《诗经·郑风·溱洧》描写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情景,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古人用芍药中的“药”(通“约”)字代表相约,芍药也是定情的象征。三千年前,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记录下了我们最早的爱情故事。
士与女在“三月三”,春情盎然的时日,踏青幽会,互订终身。这山水间流淌开来的自由恋爱之日,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三月三的浪漫与美好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几乎荡然无存。
曲水流觞
最古老的习俗是临水浮卵,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后变为“流杯曲水之饮”,在祓楔仪式后,人们坐在水渠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
唐 鎏金蔓草花鸟纹银羽觞
“觞”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比木杯重,玩时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所谓“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是王羲之与谢安等名士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节选)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踏春游春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此时正值草长莺飞,柳绿花繁,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之日。
互赠香草
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兰草,香气袭人,被用作灵物。古人在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兰汤沐浴。
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古老而诗意的节日,应为我们所记忆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