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食积的常用推拿疗法
小儿食积的常用推拿疗法
小儿食积是一种常见的病症,通常由于脾胃虚弱、饮食难以消化,或过食甜腻、油腻的食物,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引起。推拿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小儿消食化积、调理脾胃。今天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小儿食积推拿手法:
1. 揉板门
位置:大鱼际最高点,肌肉丰厚处。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板门,每次按揉1~3分钟,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
功效: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具有消食化积、止吐止泻的功能。
2. 运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做圆周运动。
手法:用拇指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画圆。
功效:用于预防治疗疳积、消化不良、腹胀、喘咳、腹痛、呕吐。
3. 清大肠
位置:大肠经位于食指的桡侧缘,从虎口到指尖呈一直线。
手法:从虎口推向食指的指尖,推拿次数一般是100~500次。
功效:清利肠腑、导积滞、除湿热。
4. 推四横纹
位置:位于掌心四周。
手法:用拇指指端推。
功效:调中行气,消胀,缓解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
5. 分腹阴阳
手法:用手掌或四指并拢,在小儿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按摩23次。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6. 拿天枢
手法:按摩天枢穴。
功效:利气消食,治疗食欲不振,防止便秘。
7. 推下七节
位置:“七节”指腰骶部第二腰椎至尾椎之间。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面由上向下推。
功效:消积通便、泄热。上推七节是温阳止泻,推下七节是泻热通便。
8. 捏脊
手法:让小儿趴在床上,家长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中指将小儿脊柱两旁的皮肤捏起,从尾骶部逐渐向上移动,直到捏到颈部。每次捏35遍,每天捏12次。
功效:调节脾胃运化功能。
9. 按揉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按揉足三里穴,以酸胀为度,每次按揉13分钟,每天按揉23次。
功效:促进消化和吸收,缓解积食症状。
10. 推脾经
位置:脾经位于拇指桡侧缘。
手法:用拇指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脾经,以皮肤微红为度,每次推100~300次。
功效: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温馨提示:对于食积程度较轻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家进行简单推拿起到保健治疗的作用。但如果伴有腹痛、呕吐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此外,家长还应该注意小儿的饮食干净和节制,避免暴饮暴食、过度喂养,保持小儿的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