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染坊》原著卢家俊的一句话,就可以读出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从《大染坊》原著卢家俊的一句话,就可以读出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大染坊》原著里,卢家俊曾经这么评价过卢老爷子:
家骏有点烦:“你行了,哪来的这些不对付!咱爹是有见识的人,当年进京见过梁启超谭嗣同,知道哪头轻,哪头重。地多有什么用?要是风调雨顺的,还能收点租,要是赶上旱了涝了怎么办?那地里就是不收成,你还逼着那些佃户变出粮食来?这工厂就不一样了,只要机器转着,就能挣钱。挣了钱买粮食还不一样?净让我心烦。还搪瓷脸盆,这铜盆还不一样洗脸?”
从卢家俊这一句话里,不光可以读出工业化对一个国家而言有多么的重要,
更可以知道为什么国民党会失败!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国家普遍实行的是佃农制度。
地主把土地租赁给农民耕种,农民给地主缴纳租金,剩下的粮食用以维持生计。而地主,则需要缴纳赋税给政府。
政府通过地主收税,而不是直接面对佃户,这是因为在古时候信息传递不便,统治技术落后,政府如果直接面对农民收税,那么就需要庞大的政府工作人员去逐家逐户地收税。。。那样一来,政府的负担势必会加重,而且也会加剧政府与农民的矛盾。
地主,正好是缓冲政府与农民矛盾的纽带。
人皆有私心,政府想多征税,地主想少缴税多收租,农民想少交租。
这三方需要一个微妙的平衡,平衡若然被打破,那么通常的结果要么是地主遭殃,要么是政府被推翻。。。农民起义!
打破平衡的方式有很多种,工业化是其中的一种!
如果一个地主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租金,那么处在他的角度上,他绝不希望底下的农民因为生活难以为继而造反,因为农民要是造反,首先要杀的,就是地主!
政府也不会希望看到农民起义,因为发生农民起义就需要出钱出力地出兵平叛,还会招来民怨。。。出力还不讨好的活!
所以政府会尽力约束地主,并且通过种种手段去筛选地主。。。
例如说用科举制来制造特权阶层,并且限制商人兼并土地。。。乡绅阶层!
封建社会的乡绅,很多都是有科举功名在身的,有功名在身,就必须接受政府的约束,就要按照儒家那一套去对待底下的佃户。
商人比之乡绅,尽管他们很有钱,但他们很多没有功名,不受政府约束,政府也不会给予他们特权。。。逼着他们用钱去购买特权!
这样一个局面,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而一步一步地走向崩溃。
倘若商人拥有了土地,或者说倘若乡绅拥有了工厂,你认为其底下的佃户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商人的思维总是想尽办法压榨成本,提高利润。
这也是工厂里的工人绝不会比封建社会的农民更幸福的原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的黑人奴隶被解放,大量的黑人获得了公民权,并且进入了工厂当工人。
但是有不少的黑人表示他们宁愿回到过去当奴隶。
因为他们当奴隶在农庄干活时,他们是主人的私有财产,主人会像照顾牛马一样照顾他们,不希望他们就此死掉或者伤残不能干活。
但是在工厂里,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一个部件,一颗需要不停重复简单劳作直至报废的螺丝!
当他们受伤不能干活时,他们的老板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抛弃掉。。。反正失业人员要多少有多少,解雇掉一个重新再招一个就是!
当地主成了工厂主,他们就会用工厂主的思维去管理自己的佃户。
例如说想尽办法赶走那些效率低的佃户,收了他们的田地和房子!
例如说用能提高效率的机器去耕作,并且把原先的佃户解雇掉!
民国时期,原先那一批像卢老爷子那样的封建地主已经看清楚了工业化的好处,他们纷纷投资建厂。
而这,对于他们底下的佃农来说,绝不会是一件好事!
因为地主走向工业化,往往就意味着大量的佃农失业!
美国有部很出名的电影《愤怒的葡萄》,讲述的,就是一群被拖拉机逼得失业的佃农,只能沿着公路一路打工过日子,一路受尽资本家的剥削!
里面有一句这样的话:
是我们丈量的,也是我们开垦的。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出世,在这块土地上卖命,在这块土地上死去。所有权应该拿这些作为凭证,不该凭一张文契
——《愤怒的葡萄》
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更容易制造出贫富不均!
这样的地主阶层,倘若没有政府管束,木必定就会被人民给推翻。
或者说,如果政府选择站在这样的地主那一边,必然也会被人民给抛弃。
而那时候的国民党维护的,却是这样一群走向工业化的地主的利益!
美国由佃农制社会过度到工业化社会,之所以没有被美国农民给推翻,这是因为美国人手里有选票,美国人手里有选票,就可以用选票推翻支持资本家的政府。。。为此政府必须向老百姓妥协,例如说允许老百姓成立公会,以及制定种种限制工厂主的法律。
但是国民党并没有给老百姓选票,更不懂得向老百姓妥协,他们没能化解佃农与工业化地主日益严重的矛盾。
所以他们注定会被人民给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