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活:如何在24小时中活出秩序感
一个人的生活:如何在24小时中活出秩序感
在当今社会,独居生活越来越普遍。据统计,预计到2030年中国独居人口将达到1.5亿至2亿人。与此同时,远程办公的普及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家工作。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带来了自由和便利,但也伴随着孤独感和压力。如何在独居生活中找到生活的秩序感,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
《完美的日子》,2023 年豆瓣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
在电影《完美的日子》中,男主角平山是一位独自生活的厕所清洁工。他的生活看似平凡而单调,但却充满了独特的宁静与温暖。平山每天按照固定的节奏生活:早起工作,中午在庙前吃三明治,下午去澡堂洗澡,晚上回家读书,周末买二手书、洗胶片,在那家老板总是面带微笑的餐馆吃一顿饭。这种有条不紊的生活方式,或许正是许多人正在努力寻找的答案:如何在一个人的生活里,与孤独共处,活出一种独特的平静和秩序感。
为什么生活需要秩序感
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在他的“足够好的环境”理论中指出,稳定的日常环境可以让人感到安全和被支持。这种秩序感并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个体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构建的。
在电影中,平山通过记录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地面的光影(日语称为“木漏れ日”),展现了秩序感的核心:通过主动构建生活框架,一个人能够从自由中找到方向和意义。这种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构成了一个人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心理支柱。
关于独自生活的9个秩序感TIPS
在知乎和豆瓣等平台上,许多人分享了生活中秩序感带来的体验:有人通过慢跑找回平静,有人通过整理衣物找回节奏,还有人通过做饭找到治愈。那么,普通人如何在独居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平静呢?以下是9个实用的建议:
- 晨间仪式,让一天从阳光开始
清晨,一个人简单的起居,却能成为开启美好一天的关键。研究表明,参与结构化的晨间活动能够增强积极情绪并提高整体幸福感。这种仪式感通过重复行为增强了大脑的预期奖励机制,帮助一天从积极的情绪基调开始。
- 出门,随意走,感受一切
心理学中的"注意复苏理论"指出,自然环境能够提供恢复注意力和缓解精神疲劳的机会。这种接触自然的行为通过降低皮质醇水平(压力激素),促进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
- 规律且轻松的社交
人类天生需要通过积极的社会联系满足情感需求。与老朋友的规律聚餐,特别是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容易满足这一心理需求。这种亲切熟悉的互动也能让你的生活多一份安全感。
- 整理家务,整理情绪
心理学家Charles Carver的"行为激活"理论指出,完成小的、具体的任务能够有效提升掌控感,减少焦虑感。通过这些任务,大脑奖赏系统被激活,从而缓解情绪低落。
- 准时吃饭,好好吃饭
这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正念进食。它倡导感知食物的味道、气味和质地,同时用感激的心情欣赏食物,这不仅能提高用餐的愉悦感,还能带来内心的平静。
- 更聪明地使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对年轻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近期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取决于"如何使用"社交媒体,而不是使用的时间长短。试着做出以下改变:关闭自动通知、取关让你焦虑的内容创作者,把刷屏变成和朋友互动的机会。
- 把工作分成短小的时间段
在社交媒体上,万能的网友安利了一款有效提高专注力,重建生活秩序感的时间管理神器。它便是番茄钟法(Pomodoro Technique),通过把工作分成短小的时间段,我们可以减少决策疲劳,感受到从繁杂任务中分离出来的轻松感,集中精力完成一个个小任务,当这些成就感慢慢累积,也会提高我们的情绪稳定性和生活满意度。
- 必须有「闲暇」时光
心理学家Alan Baddeley和Graham Hitch的工作记忆理论表明,短暂的停顿能够有效缓解信息过载,同时提升大脑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无论工作多忙,记得给自己定个时间关掉所有电子设备,站起来伸个懒腰,或者看几页漫画。学会放松,是更好工作的前提。
- 用一件小事作为一天的结束
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很重要。心理学中的"生物钟理论"表明,昼夜节律的稳定性与情绪调节、认知功能密切相关。早晨尽量接触自然光能够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帮助身体清醒;晚上减少蓝光接触,身体可以自然进入休息状态,更利于深度睡眠。
生活总会有变化,摧毁我们本有的秩序。这大概是有些人不喜欢《完美的日子》这部电影的缘由,太过于文艺理想,而忽略现实的残酷。《完美的日子》当然不是完美的,但它呈现了另一个角度——在真实的生活中,努力地去构建细小的「秩序」。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毕竟,是片刻的「欢愉」,支撑起了漫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