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文昌塔:一座承载文脉的风水古塔
广东佛山文昌塔:一座承载文脉的风水古塔
广东佛山文昌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是一座八角七层仿楼阁式砖塔,高37米,首层直径8.56米,周长26.3米。作为一座风水塔,文昌塔与江根村明阳塔相映成趣,寓意文士辈出,是研究高明风水建筑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史沿革
万历癸未年(1583年),王泮与知县张佐治商议,发动士绅捐资建造文昌塔,十二月开始筹备动工。
丙戌年(1586年)十月,文昌塔建成。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嘉庆元年(1796年),均重修文昌塔。
清嘉庆二年(1797年)五月二十三日夜晚,文昌塔塔顶失火。二十四日,塔身倾塌。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全县士绅捐资重建文昌塔。
清嘉庆年间重建文昌塔石匾额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文昌塔重修完工。
清道光元年(1821年),时任知县的许联升有感于重建之功,写下《重修文昌塔记》。
1959年,明城人民在高明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集资金重新把文昌塔粉饰装修。
1986年,旅日华侨谭树钊先生捐资重修。
2004年和2018年,高明区人民政府两次出资重修文昌塔。
建筑格局
文昌塔为八角七层仿楼阁式砖塔,坐北向南,塔高37米,首层直径8.56米,周长26.3米。
历史文化
因塔形似文笔,又为堪舆家比拟文昌星,故取名“文昌塔”。王泮题有《文昌塔记》,城中人(今明城苍角村)、清恩贡罗守昌有《文昌塔赋》。
文昌塔建成三年后,即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阮埇村区大相、区大伦兄弟双双高中进士。从塔建成后的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到明天启六年(1626年)的四十一年间,高明县乡榜中举十四人;自明天启七年(1627年)至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的十九年间,科科连登,未曾间断,科甲中举、成进士者更大胜于前,中举者共十五人、成进士者三人。清顺治朝至光绪朝二百余年间,科场大开,甲第连登,县志所载成进士十三人,乡榜中举一百零三人,贡、庠不可胜数。可见,塔建成以来,科甲连绵,“节义勋名表著史册者,尤代不乏人”,使高明赢得“文风甲于端郡”之美名。
文物价值
文昌塔为风水塔,与江根村明阳塔相晖映成趣,寓意二塔与“朋峰卓笔”(高明旧八景之一)相映,以应文士辈出之兆,是研究高明风水建筑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83年12月,文昌塔被高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0月,入选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