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频繁入侵人类生活区“是何居心”?专家解读
野猪频繁入侵人类生活区“是何居心”?专家解读
近期,我国多地发生野猪致害事件,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还直接威胁到居民人身安全。为什么野猪会频繁入侵人类生活区?面对野猪致害问题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野猪是家猪的祖先,在我国分布广泛,除青藏高原和沙漠地带外,全国31个省份中有28个有野猪分布,其中26个省份存在野猪致害问题。
野猪为何频频“下山”?专家解释,野猪在山地和平原都有分布,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平原区经济活动强烈,导致野猪主要存在于山地森林,因此有“野猪下山”之说。秋季是农林作物成熟季节,野猪嗅觉灵敏,能分辨植物果实成熟度,常成群进入农林生产区盗食果实。冬季野外食物匮乏时,野猪也可能成群进入耕作地甚至居民区附近觅食,增加与人类接触机会,造成冲突。
野猪属于中型哺乳动物,具有强悍的身体和尖锐的獠牙,嗅觉敏锐但视力较差。成年体重可达200公斤左右,体长1-2米,肩高50-90厘米,皮肤有较硬的刚毛。其食物来源广泛,以坚果、浆果、嫩叶、草叶、草根为主,可用坚硬的鼻子挖掘植物根。野猪是夜行性动物,晨昏是其活动高峰时段,在繁殖季节或感到威胁时极具攻击性。
专家表示,虽然野猪躯体强健,但总体上胆小机警,主要在带崽期或受到惊吓时变得异常危险。遇到野猪时,应保持冷静,避免大声挑衅或激怒野猪,并尽快寻找防身的障碍物,如岩石、树木等,小心且迅速离开现场,但不能动作过大,以防激怒野猪。
应对野猪致害问题,专家建议短期可采取猎犬巡护、设置壕沟、建立预警等措施,恐吓、阻挡野猪进入村舍,减少与人群的冲突。长期应对可依据国家林草局发布的《防控野猪危害技术要点》《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等文件,采用枪猎、套猎、猎犬围猎等措施,调控野猪种群数量,减少野猪肇事的概率。同时,也应探索建立长效的生态管理和补偿机制,以平衡生态保护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
据悉,针对近期多地连续发生野猪致害安全事故情况,国家林草局于11月进一步印发《关于深入排查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安全隐患的通知》,指导各级林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分析重点区域周边野猪种群活动规律,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发出预警。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境条件持续改善,野猪等野生动物数量不断恢复和扩大,甚至亚洲象、东北虎、岩羊、藏羚羊、毒蛇、鸟类等在局部区域致害情况将日益频发,因此其野生动物致害问题明显存在普遍性,其防控工作相应存在艰巨性,需要做好长期作战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