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奥匈帝国37毫米狙击炮:用狗拖着跑的反机枪利器
一战奥匈帝国37毫米狙击炮:用狗拖着跑的反机枪利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自动武器让传统的步兵冲锋战术遭受重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纷纷研发新型武器和战术。其中,奥匈帝国研制的M1915式37毫米狙击炮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创新之一。
M1915狙击炮的技术特点
M1915狙击炮采用37毫米口径,配备有三点式炮架,炮架上的金属杆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稳固的射击平台。炮管较短且较薄,火炮膛压相对较低。炮管下方的复进装置比炮管本身还要长,设计独特。
该炮配备有机械式瞄准具,类似于步枪的瞄准装置,但考虑到战场环境的危险性,还专门配置了类似潜望镜的光学设备,使炮手能够在较低的姿势下观察和瞄准目标。
火炮的炮弹重0.65千克,炮口初速度为175米/秒,有效射程可达2200米,最大射程为3000米。炮手可以通过齿轮机构调整火炮的射击方向和角度,火炮的俯角为0°,最大仰角为45°,最大射速约为每分钟10发。
战术运用与创新
M1915狙击炮的最大特点是其独特的行军模式。设计师从雪橇犬中获得灵感,为火炮设计了专门的狗用鞍辔,并配备了适合狗拖曳的小尺寸弹药拖车。在行军时,需要给火炮装上两只轮子。经过训练的成年德国牧羊犬可以在平地行军时拖曳一辆弹药拖车加一门火炮,通常采用双狗拖曳的方式以减少体力消耗。
这种设计使得M1915狙击炮能够在战场上灵活机动,特别是在崎岖的山地环境中,能够隐秘地进入阵地。相比于造价昂贵的山炮和野炮,M1915的费效比相对较高,作战灵活性强,因此也被称作步兵炮或反坦克炮。
发展与局限
M1915狙击炮在问世之初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其精确射击能力让战线上的机枪手不敢随意露头。然而,到一战中后期,迫击炮技术逐渐成熟,口径多样化,且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更适合轰击堑壕内隐蔽的目标,逐渐取代了M1915狙击炮的地位。
尽管M1915狙击炮在反坦克任务中表现有限,但其尝试为后来的37毫米反坦克炮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战结束后,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部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机动作战,需要更强威力的支援火力,M1915这类火炮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其支援步兵的任务被更专业的步兵炮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