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你处理“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附应对方案)
李玫瑾:你处理“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附应对方案)
父母的情绪状态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脾气暴躁的妈妈往往养出没主见、性格急躁、悲观沮丧的孩子。那么,如何才能在释放自己情绪的同时,又不伤害到孩子呢?
经常有妈妈诉苦: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要惹自己生气?明知道不该吼孩子,但脾气上来就忍不住。很多家长,会把自己失控的情绪,归结到孩子身上。实际上,大部分时候——
你的愤怒,和孩子无关;你的愤怒,源于你自身。
过度疲劳,让你脾气变差
主持人马丁,曾分享过一个故事。太太生完女儿后,从贤良的妻,变成了暴躁的妈。有次看到他在书房打游戏,直接把一碗鱼汤摔在电脑上。两人闹得差点离婚。最后,太太让他体验一天带娃的生活,马丁直接崩溃了。太太说:“如果你每天也像我一样过,你也会没事冲我发脾气的。”
没有人,不想做一个温柔的妈妈。只不过生活的压力,带娃的苦累,消磨了她们的耐心。累到满身怨气,就会看什么都想发脾气。
有段时间,我连续加班一个月,工作推进也不顺利。下班回家,儿子吵着要我陪他搭乐高。刚开始,我耐心解释自己要处理工作,暂时不能陪他。结果他又哭又闹,我本来就烦,火气一下就被点燃,忍不住发飙:“你有完没完!我已经说了我有事,你就不能找爸爸玩!”
我越说越激动,完全忽略了孩子满脸的恐惧。实际上,我不过是借着孩子的行为,发泄自己的负能量。孩子没做错什么,只是因为我太累了。人在过度疲劳下,自控力会变弱,母爱也会被暂时抹去。尤其是不少家庭,爸爸缺席,妈妈承担所有。白天在职场拼杀,晚上做饭辅导作业两手抓,身心俱疲。坏情绪,一触即发。
网上有句话: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如果有人分担养娃的压力,谁又会每天歇斯底里呢?
过度焦虑,让你暴躁易怒
除了太累,还有一种情况能激发妈妈的坏情绪:过度焦虑。举个例子。看到孩子玩手机,不少妈妈会因此失控,吼骂孩子。并不是玩手机让父母崩溃,而是父母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灾难化思维”。指的是习惯将问题夸大成灾难,产生一种不合理的恐慌。具体到手机,就是——
玩手机=玩物丧志=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这辈子完了。
家长的恐慌,投射到孩子身上,就转化成攻击。在孩子学习问题上,这一点特别明显。前不久,有读者留言。儿子的数学单元测验,卷子拿回来,不及格。她情绪上头,打了儿子一巴掌:“让你平时不好好写作业!”明知道这样不好,但被情绪操控的当时,她根本没办法多想。很多妈妈,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或财力培养孩子。孩子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这种挫败感会引发对孩子的愤怒感。
表面看,我们发脾气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根源在于我们的认知扭曲,自己的心结。正如心理学家埃利斯所说:“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明白了我们情绪的来处,才能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
好的父母,都拥有“情绪智力”
李玫瑾教授曾说:妈妈的脾气,决定了孩子的性格。脾气暴躁的妈妈,养出的孩子往往没主见、性格急躁、悲观沮丧。很多妈妈属于道理都明白,但脾气上来就是收不住。究竟要怎么做,既能释放自己的情绪,又不会伤害到孩子呢?
1、接纳:允许自己有脾气
我认识不少妈妈,对自己的坏情绪有种羞耻感。其实,有情绪很正常,一味逃避,破坏性反而更大。我有个朋友,她并不是好脾气的人,却一直压制自己。担心把孩子吼笨,或者造成心理伤害。结果孩子变得焦虑、压抑,她也活成了一个怨妇。积压在心里的情绪,不仅让自己内耗,还会制造一种低压的氛围。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做一个真实快乐的妈妈,对孩子更重要。给大家一些发泄情绪的途径:摔塑料瓶、跑步、捶打枕头、撕纸……怒火释放出去,才能冷静下来思考。
2、觉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过一个情绪ABC理论。说的是,对一件事情你不同的想法,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举个例子。你12岁的儿子,期中考试排名落后10名。(事件A)。如果你认为孩子学习不认真(想法B1),就会越想越生气,愤怒占据心头,失控大吼、甚至打儿子一巴掌(情绪、行为结果C1);如果你认为一次失误没关系,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想法B2),你就会鼓励孩子(情绪、行为结果C2)。改变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改变你的想法。用积极的视角看孩子的行为,就可能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3、表达:进行正确归因
先纠正大家一个误区:**情绪表达≠情绪宣泄。发泄情绪,只会让我们一瞬间畅快,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并且,负面情绪下一次还会爆发。情绪本身不会伤人,错误的表达才会像刀子一般,刺伤孩子。如何正确表达情绪?如果是自身问题对孩子发火——事后一定要及时安抚,给孩子道歉,解释原因:“妈妈今天生气,跟你没关系,是我太累了,你能原谅妈妈吗?。”让孩子知道,你的情绪与他无关,你是爱孩子的。如果是孩子的错误,不要急着发火,而是告知自己的真实感受:语言上,尽量使用“我”来代替“你”。**比如,当孩子弄坏了笔记本电脑,可以这样说:“我现在气得要命”、“我的心情糟糕透了”。词汇越丰富越具体,孩子更能明白我们的感受。
著名教育专家乔艳坤曾说:“家庭教育其实并不需要父母多么的‘优秀’,一个有着平和态度,情绪稳定的‘正常’妈妈,就是孩子最大的福气。”情绪管理,是一种需要不断实践和操作的能力。不仅要学会正确的技巧,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