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浅析儒家孝文化对古代人民的影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浅析儒家孝文化对古代人民的影响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4346956_121136725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更是将其推崇至道德标准的核心地位。从敬重赡养父母到建功立业,孝文化对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儒家孝文化在古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潜在弊端。

孝文化的简介

孝,是汉语的常用字,最早出现在商朝。《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永言孝思,孝思维则。”一句。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华民族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受到世人的重视。

所谓孝文化,就是孝顺父母、尊敬父母,但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孝道是中国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儒家所提倡的孝文化,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规范社会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

孝文化影响下的“感恩”风气盛行

孝与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让人们很容易就想到顺。可真正的孝要先知道感恩。儒家孝文化对古代人民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懂得感恩,并践行感恩。

敬重、赡养父母。提起孝,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孝顺,那怎么样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孝顺。敬,是孝的基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们在熟悉不过的话语,孝顺、赡养父母都是我们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而在敬爱自己父母的同时不忘敬爱其他的长辈,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体现。孝顺,不在于言语而在于行动。卧冰求鲤就是最好的解释,人们都称王祥是世间少有的孝子。

更有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汉文帝刘恒以孝治天下,在母亲患病之时,他常常衣不解带、侍奉在旁、悉心照料,母亲所食的汤药他都要亲自尝过之后,才敢给母亲食用。有这样一个榜样人物,汉朝的社会也就形成了感恩社会。像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感恩、孝顺。儒家的孝文化让古代人民懂得敬重、赡养父母并不是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

心中有父母。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不应该单纯的只停留在表面,更应该在心中。心中有父母,行动中想着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既然这样,我们就更应该爱惜自已的身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古代人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文化。

规劝、谏争父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善于规劝父母的不善行为比言听计从更重要。孝顺父母,不是一味地迁就父母,而是在父母做事不妥当的时候即使提醒,帮助父母改善。孝文化也会让人们拥有一种思辨能力。

丧亲、祭亲。在古代社会,看重儒家文化,更是以德治天下。守丧,是古代人民表达自己孝的重要途径。孔子主张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因此,古代对守丧制度极为重视。朝中官员遇到丧期,必须要告假回家守丧,称为丁忧。在守丧期间,对守丧者的生活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古代人民正是通过守丧寄托自己对亲人的想念,对亲人的孝心。孝文化能够让人们懂得珍惜。

儒家孝文化对古代人民影响深远,它让古代人民形成了“感恩文化”。孝,不只是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行动。“感恩文化”也让古代人民更加懂得孝的内涵。敬重、赡养,规劝、谏争,丧亲、祭亲,这些都是孝文化教给我们重要的一课。弘扬孝文化,心怀感恩情,是古代孝子一生所求。

孝文化下的“敬业精神”

建功立业,忠君报国,是中国古代男儿不变的“传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少也。”父子之间体现了人类的天性,也体现了君臣关系。儒家孝文化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化,古代皇帝都是“孝治天下”。统治者都十分看重孝,认为“孝悌”者不会作乱,而“孝悌”者也能把握好君臣间的“尺度”。因此,孝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助人仕途顺畅。

我们常常听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父母对我们每个人都给予了厚望。子承父志,也是古代人民孝顺父母的途径之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儿子接受父亲的事业,替他们完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在古代皇帝身上体现淋漓尽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隋炀帝杨广,在他父亲杨坚在世时,掩盖本性,勤俭节约,不好女色,兄友弟恭,可在他登基后,本性暴露,骄奢淫逸,好大喜功,残暴统治。一个朝代的榜样都如此,更何况世人呢。孝,不仅是对普通百姓,更是对这些统治者的规范。

司马迁也是子承父志的典型事例。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弥留之际对司马迁说:"我死以后,你一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也正是这样的临终授命,使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还能够继续坚持,完成父亲穷尽一生没有完成的事业,完成那个太史公的使命。正是有许多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才是孝的“传统”更好的流传下来。

儒家孝文化使古代人民忠君报国,建功立业,完成自已和父辈的使命。

孝文化下的思想弊端

孝文化对古代人民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也因此出现了愚孝等违背孝文化初衷的现象。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在后世流传的时候,被世人曲解。就是我们现在依旧常常提起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也就成为了愚孝的开端。

孔子曾记载曾子受杖的故事。曾参的父亲发现曾参不小心把瓜秧锄断后大怒,拿起棍子就冲向曾参,曾参不跑就让父亲打,一会儿曾参就晕过去了。曾参醒来之后,还恭恭敬敬地对父亲说,儿子不孝,惹您生气了。周围的邻居都夸曾参是个大孝子。而孔子听到这个故事后认为曾参不孝。如果曾参的父亲失手将其打死,那他的父亲就是犯罪,需要坐牢,而曾参没有阻止,是不孝。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对古代人民的思想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进入一种定式,很难改变。孝并非愚孝。

结语

儒家思想文化,在古代中国具有独特地位,更是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尤其是儒家的孝文化。儒家孝文化在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事业的各个方面对古代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也在社会上形成了“感恩文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