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乘客两头吃?网约车平台的阴阳账单
司机乘客两头吃?网约车平台的阴阳账单
网约车平台订单问题频频曝光。司机到手收入与乘客实际支付费用差距较大的"阴阳账单"浮出水面,引起不小的争议。乘客支付了84.34元的车费,但司机只收到61.12元,剩下的23.22元不知去向。
此后,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工作人员还晒出多份订单,订单显示,乘车交易中,乘客付费与司机实际收到的金额出现差额,数额几乎是司机实际收入的一半。
阴阳账单?
今年6月底,深圳一名网约车司机接到一笔由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到深圳市交通警察支队车辆管理处的远途拼车订单。该笔订单在免佣期间,乘客支付了84.34元,但司机最后收到61.12元。
司机怀疑是平台将订单转卖给另一家平台,后者抽取了佣金,因为他的同行近期也遭遇过类似的情况。
此前,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会长顾大松晒出的账单截图显示,一位乘客打车,订单结束实付98.11元。
但司机端却显示乘客付费为71.46元,司机实收52.17元。追问下去,发现这个订单系第三方订单:也就是说,乘客所下单平台并非司机接单平台。乘客下单平台接到订单后,将订单转卖。转卖订单的平台收取费用为26.65元,承运平台抽佣为19.29元,最后司机实收仅为乘客支付金额的53%。
当然,这一现象不只在滴滴,此前,市民黄小姐向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说最近乘坐易到用车的网约车,结账时发现自己实付车费,比司机端显示的订单总金额多了几元钱。她想知道,这几元钱为何而收。
黄小姐说,本月20日,她用易到用车APP,叫了一辆网约车去人民广场。到达后,她共付车资61.51元。但司机端APP却显示,这一订单总价仅为55元,而司机称不知情,他实际到手不过40.63元。
滴滴已多次对"阴阳账单"做出澄清
继今年7月滴滴针对"阴阳账单"问题作了初步澄清后,8月20日,滴滴再次针对"阴阳账单"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澄清和阐释。
7月滴滴对"阴阳账单"的回复
8月20日,滴滴交易策略负责人实名回复了"阴阳账单"问题。
围绕"阴阳账单",过去一段时间滴滴收集了超过30个有明确订单信息的案例,经过逐一排查和梳理,总结了产生误解的原因,并用文字和图片详细解释了"阴阳截图"是如何产生的。
实际的案例显示,在乘客行程前、中、后三个阶段,有多种情况会导致乘客在行程结束后的实际支付金额发生变化。
行程前,订单触发了预付费,乘客有多张不同力度的优惠券;
行程中,乘客修改了目的地、添加了途经点,或者途中购买了打车券包;
行程后,乘客支付前,可手动选择其它优惠券,或者优惠券抵扣失败等等。
上述情况,都会导致乘客实际支付金额与行程前、行程中显示的金额不一致。
对此,滴滴介绍一个因为乘客预付费导致司机误解的案例:有网约车司机反馈称"拉了一个外国乘客,乘客手机展示付了124.05元,司机账单却显示乘客支付了38.96元",质疑平台吃了中间的差价。
经核查,这笔订单发生在2024年5月13日,乘客同时呼叫专车和特惠快车2种车型,由于订单触发了预付费,乘客需在行程开始前,预付所选车型里最高价的金额,因此乘客按专车预付了124.05元,实际应答车型是特惠快车。该案例用行程前乘客预付车费的账单,来对比行程后的账单,产生了"阴阳截图"。
行程完成后,乘客多付的85.09元预付款已自动退还乘客,乘客实际支付38.96元,与司机账单展示的金额是一致的。
虽然,滴滴给出了回应,但是实际上,司机、乘客的质疑并未完全消除...
聚合平台模式的双刃剑模式
最近几年,市面上出现了一些聚合出行平台,包括滴滴本身,也可以叫到更多其他品牌的车型,还有我们熟悉的高德导航,其实这类平台本身并不拥有车辆和司机,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乘客与驾驶员资源进行匹配,提供出行服务,将多个不同来源的信息、服务或应用聚合在一起,确实提升了效率。
数据显示,今年6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共收到订单信息9.71亿单,其中聚合平台完成2.48亿单,环比上升2.7%,占比超25%。聚合平台的市场份额已非常可观,而且订单数量仍在增长。
2022年,交通运输部曾开展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阳光行动,要求主要平台公司合理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公开。当时,各大公司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大致在18%至30%之间。此后,30%的比例成为业内抽佣的一条红线。
而现在,一些订单在网约车平台中被多次转手,导致佣金比例不仅高于30%的红线,部分订单甚至超过了50%。
按照大众一般的理解,所谓的平台手续费应该就是你企业的收入了,无论乘客还是司机,发现双方显示的金额不一致,难免会心存疑虑。这笔差价究竟为何而收,企业不能像这样打闷包,而是应该让乘客明白付费,放心乘车。
消息来源综合第一财经、工人日报、新浪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