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戏班习俗——对棚、鸳鸯棚、连环棚
泉州戏班习俗——对棚、鸳鸯棚、连环棚
旧时,在泉州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戏班之间会采用对台戏的形式进行演出。这种演出方式不仅展现了演员们的技艺,也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泉州戏班的三种对台戏演出形式:对棚、鸳鸯棚和连环棚。
旧时,请戏主人为了让戏班之间互相竞争,以招徕更多的观众,造成热烈欢乐的场面,特意聘请两个或几个戏班同时在同一地点演出同样的剧目(也可以演出不同剧目),这就叫做演“对台戏”。戏班各自推出拿手好戏、最好演员,也可以特邀他班名角参演,使出浑身解数,争奇竞胜。那时,既没有评委投票,也没有专家评论,更不用官方审批,而是直接由观众当场评议,立马圈点,你喜爱看哪班戏就去看哪班戏,也可以中途转移看另一戏班。观众如潮水一般,一会儿哗哗……涌向甲班,一会儿哗哗哗……涌到乙班,充分自由,不受任何制约。看到精彩处,要喝彩,要鸣炮,要赏金,取决于你自主。哪班赢哪班输,完全以观众多寡而定。整个演出是在与观众的直接交流与热烈参与下完成的。观众是“上帝”,是最有权威的评定者。凡是演对台戏的场合,人山人海,观众如堵,气氛最为热烈、活泼、自由、散漫,显示了戏曲扎根于乡间土地上,扎根于老百姓心中,是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棚
两个戏棚相对,由两个戏班同时演出。这种形式最为常见,也最为盛行。也有三个戏棚成三角相对,或五个戏棚环状相对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棚戏演出尤烈,有的戏班一个月演出二十台日夜场的对棚戏,也有两班以一部连台本戏连续数天对棚演出的。这种对棚戏,别有一种审美情趣,也别有一番风景可供欣赏。
镜头一:1946年农历七月,高甲戏五大名班——“福庆成”、“福庆兴”、福金升”、“旧大福”、“大福胜”,于晋江祥芝海坪对棚演出。“福庆成”名伶荟萃,人称“闽南虎班”;“福庆兴”演员年青化,个个生龙活虎,绰号“蹴班”;“福金升”以武戏见长,真刀真枪,激烈火爆,高甲戏“五虎班”之一;“旧大福”是南安老班,上世纪20年代曾驰名东南亚诸国,高甲戏“五虎班”之一;“大福胜”是南安名班,以“大气戏”见长,高甲戏“五虎班”之一。五班名伶,啸聚海边,大展技艺,旗鼓相当,各有所长,实难分高低,各班都拥有难以计算的观众,不时爆出喝彩声。时过夜半,谁班也不肯息鼓,都想争得最后“胜利”。“福庆成”别出心裁,以来仔旦(林秀来)与焇罗溪(柯贤溪)登台加演《管甫送》。来仔旦开口一唱,珠圆玉润,声遏行云;焇罗溪唱腔清华高亢,穿透力极强。他俩妙趣横生的表演,一下子把其他四班的观众吸引过来,竞相喝彩!这般风景,传为盛事。
镜头二:“福庆成”红北演员陈子良,他扮演关羽形神毕肖,有“活帝爷之称。30年代后期,“福庆成”与“福庆兴”在石狮某乡对棚,同演《走麦城》。“福庆兴”扮演关羽的许源,哪是陈子良的对手,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一败涂地,观众寥若晨星。散场后,陈与许相遇于棚脚,陈拍拍许的肩膀,说:“老弟,再练三年功,重决一雌雄!”许羞愧得无地自容,哪敢回话。自此,许重新拜师学艺,苦心孤诣地磨炼关羽的特定身段与演技,并且常到庙宇瞻仰关羽塑像的神态。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这两个戏班不期又于青阳一带对棚演出,又同演《走麦城》,两个戏班各拥有不少观众。散场后,陈子良主动去找许源,说:“老弟,这样演就对了!”。许源乘机向陈子良求教,陈子良便给予指点一二。
鸳鸯棚
也称“双演”,将戏棚(或舞台)分隔成左右两个表演区,由两戏班或者一个戏班划分两组演员同时演出同一剧目,共同由一位师傅司鼓,共同组成乐队伴奏,乐队居舞台中后区。这种演法,观众一目了然,可以同时比较两班戏阵容的强弱、两组演员表演技能的高低优劣。观众立时评点、议论,棚上棚下都处于高度集中与紧张的状态下。
镜头一:1950年,高甲戏“新合和”到厦门开明戏院分两组演员同台双演《凤仪亭》。一组是林秀来(特邀)扮演貂蝉,萧迪频扮演吕布,吴远宋(特邀)扮演董卓,陈子良扮演王允,施纯送扮演李儒;另一组是蔡秀英扮演貂蝉,刘再生扮演吕布,施义烧扮演董卓,董义芳扮演王允,许仰川扮演李儒。统一由吴尊营司鼓。两组阵容,皆是高甲戏精英,连配角也是一流演员。他(她)们联袂演出,配合默契,堪称珠联璧合。至今高甲剧坛,尚不能造其妙也!当晚剧场爆满,座无虚席,掌声不断!隔天街谈巷议,如滚滚热浪震撼鹭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连环棚
搭一个一字长形戏棚,用竹竿隔成三区或五区,由三班或五班(忌讳四班)同时演出同一个剧目,共同组成统一乐队伴奏,由一师傅司鼓。这与“鸳鸯棚”演法一样。这种“连环棚”只见七子班演出。
镜头一:1945年农历七月初六日,晋江深沪做水醮,用七条船跳板搭个长约四市丈、深约一市丈的戏棚,用四支竹竿隔成五个表演区,由五班戏仔——“金和升”、“瑞春园”、“梨金园”、“细祥春”和西头班(班名佚)同时演出小梨园传统剧目《吕蒙正》的“打赶”一出。五班戏仔举手投足同起同落,唱念同声同调,整齐划一,不差分毫。可见七子班代代承传的严谨科范,一句曲一步科不容走样,严格到一丝不苟。观众无不赞叹曰:五班同台,千古奇观!
旧时演对台戏,是以演员唱念做打的技能决定胜负的,演员不提高表演技能,就保不住饭碗。因而逼使演员苦练功夫,还要去创造出一些特技、绝活来吸引观众。演对台戏应视为班际之间的竞争、学习、交流、借鉴,并通过互相冲撞,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当时不但同剧种演对台戏,不同剧种也唱对台戏,如高甲戏、法事戏、歌仔戏之间都演过对台戏,惟有木偶戏只与同类偶戏对棚。1946年~1949年先后四班京戏(“福连”、“天声”、“大上海”、“天然声”)进入泉南一带,也曾与高甲戏、法事戏对棚。虽然对棚竞赛,彼此不伤感情,反而增进友谊,也提供我地方戏向京戏学习的机会,高甲戏、法事戏很多武打技艺都从京戏汲取过来,使自身更加丰富多彩。
今日大呼振兴戏曲的时候,何不去寻回昔日对台戏这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