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上)
吴越争霸(上)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成为显著特征。在齐桓公九合诸侯之后,晋、楚两国一南一北,称霸诸侯,双方旗鼓相当,相互博弈。在这种形势下,晋景公采纳申公巫臣的建议,结盟吴国以牵制楚国。吴国的崛起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国境内"无岁不有吴师"。为了缓解压力,楚国也开始扶持越国,吴越争霸自此开始。
吴越结怨
吴、越两国南北相连,大致位于今天的江苏、上海、浙江一带。西面是雄据南方的楚国,东面则是万里鲸波。吴国想争霸诸侯,必须先解决越国这个后方的不安定因素;而越国欲北进中原,更是必先征服吴国,打开通道。简单来说,吴越之争除去晋、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两国根本利益的冲突。
吴越崛起
吴越两国偏居东南沿海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均较中原各国落后,其国民有文身断发的习俗。在中原人眼中,吴越是十足的蛮夷之国。
吴国是周朝的王族诸侯国之一。公元前586年,寿梦继承吴国国君之位。他亲自到洛邑朝见刚刚登基的周简王,认祖归宗,并访问沿途各国。公元前583年,楚国的逃亡大夫申公巫臣为报家仇,征得晋景公同意后出使吴国。他带领三十辆战车组成的晋国军队来到梅里,教授吴国人先进的用兵之法和车战之术,还让自己的儿子留在吴国担任行人(负责外交的官员)。从此,吴国与晋国结盟,进攻楚国,并逐渐加深与中原各国的交往。寿梦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多次会盟诸侯,奠定了吴国强盛的基础,始称吴王。
越国始祖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相传少康为延续大禹王陵的守卫与祭祀,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公元前538年,允常即位。他接受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农业、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编织业、冶炼业(欧冶子铸造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把青铜宝剑,就是奉允常之命)。到了统治末期,允常在范蠡、文种等人的帮助下,使越国国力日渐强盛,“拓土始大”,始称越王。
全面战争
吴王阖闾即位后,重用楚国旧臣伍子胥、伯嚭等人共同参议国事,施行“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安君治民之术。通过劝民农桑,兴修水利,发展漕运等一系列举措使国库充足,为吴国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阖闾拜军事家孙武为将,训练士卒,充实武库,不断提升军事实力。一切准备就绪后,阖闾按照“从近制远”的原则,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强大的楚国。
从公元前512年开始,吴军连续伐楚,夺取楚国的舒邑、六邑和灊邑。公元前510年,阖闾计划在大举伐楚之前先削弱越国,解除后方威胁,假意邀请允常共同出兵进攻楚国。当时吴越属于敌对关系,而且越国就是在楚国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允常自然不答应。吴国遂发兵攻越。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势不可当,在檇李大败越军,“大掠而回”。拉开了吴越全面战争的大幕。
公元前506年,阖闾出动全部军队,联合唐国、蔡国西进伐楚,攻入楚都郢。第二年,越王允常抓住吴军正与楚交战的机会,兴兵伐吴。秦国也在接到楚昭王的告急后,派兵三万援楚。阖闾之弟夫概看到秦、楚、越同时攻吴,阖闾又久留楚国不归,跑回吴国自立为王。阖闾无奈,回军攻打夫概。越国随即退兵。
公元前496年,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出兵攻打越国,双方再次于檇李交锋。继位的越王勾践派敢死队两次发起攻击,吴军阵型严整,毫不动摇。于是勾践让军中死囚排成三行,拿剑架在颈项处,走到吴军阵前大喊:“两国国君交战,我们触犯了军令,但不敢逃避刑罚,只有死在阵前。”说完纷纷自刎。吴军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突袭,吴军战败。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阖闾,斩落其脚指。阖闾被迫撤军,后因伤重去世,临死前告诉儿子夫差不要忘记杀父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