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JACR | 自欺欺人,沽名钓誉的心理机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JACR | 自欺欺人,沽名钓誉的心理机制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6206922_121124773

为什么人们会在没有外在奖励的情况下作弊?比如在做智力测试、填写食物热量记录时。最近,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上的研究,揭示了自欺欺人行为背后的秘密——诊断性自我欺骗(diagnostic self-deception)。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将自己的优异表现归因于自己的天赋能力而不是作弊,以此欺骗自己,这样做可以让人们感到自己更聪明、更有成就感,或更健康(Dommer et al., 2025)。

为了揭示诊断性自我欺骗的作用机制,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模拟了不同情境下人们的不道德行为,观察参与者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

实验一:食物热量记录

在第一项研究中,288 名本科生获得了三天的餐饮信息——例如涂有黄油的三块煎饼——并被要求将卡路里信息输入到一个食物追踪应用中。学生们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在餐饮描述中附加了额外的卡路里数据。

应用程序为每种输入的食物列出了五种可能的卡路里选项。例如,三张涂有黄油的煎饼的卡路里范围从300到560卡路里。根据研究者的设定,没有具体卡路里信息的组别可以通过平均这五种选项来弥补缺失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每餐的真实热量值。然而,这个组别的参与者倾向于输入比收到具体卡路里信息的组别更少的卡路里,这表明人们会为了内在的好处而“作弊”,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为了感觉自己更健康。

实验二:智商测试

第二项研究招募了195名来自亚马逊Mechanical Turk平台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被分为两组——对照组和作弊组——并被要求完成一份包含10道多项选择题的智商测试。被分配到作弊组的参与者被告知正确答案会被高亮显示,以便他们跟踪自己的进度。考试结束后,作弊组的参与者被要求输入自己答对的题目数量,而对照组则需要估算自己的得分。随后,程序对两组的测试进行了评分,并要求参与者预测他们在另一份10道题的智商测试中的得分,这次测试没有作弊的可能性。

研究者发现,作弊组的参与者报告的分数高于对照组,并且根据他们的自我报告,过高估计了他们在第二次智商测试中的表现。该结果显示,作弊组的参与者进行了诊断性自我欺骗,相信他们的表现归因于自己的智力而非作弊,尽管他们在第二次测试中的分数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实验三:单词解读

第三项研究与第二项研究类似,但这次195名参与者需要通过解读字母组合找到一个单词,例如从“motuts”中解读出“utmost”。分配到对照组的参与者需要将答案输入一个答案框,而作弊组的参与者在3分钟后会看到正确答案,并被要求自行报告得分。随后,参与者在一个从1到7的评分表上进行打分,其中1表示“完全没有”,7表示“非常多”,以评估他们的智力和任务难度对其表现的贡献。他们还使用类似的评分表回答以下问题:“在多大程度上你同意解读单词是一个准确的智力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作弊组报告成功解读更多单词。此外,与对照组相比,这组参与者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表现归因于自身的智力,并更可能认为该任务是一个合法的智力测试。可见,作弊组的参与者进行了诊断性自我欺骗,将他们的表现归因于自身,他们的想法是——“我表现得好是因为我聪明,而不是因为任务让我作弊。”

实验四:金融素养测试

最后一项研究邀请了231名参与者参加一项金融素养测试。参与者被分为对照组和作弊组,不同的是,这次研究者让每组大约一半的人阅读了一段关于“大多数美国成年人无法通过基础金融素养测试”的陈述。研究者认为,引入对自身金融素养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让人们更重视准确性而非表现,从而减少作弊行为。在完成测试后,参与者使用1到7的评分尺度对与金融素养相关的15项特质进行自我评估。结果发现,引入不确定性陈述确实减少了作弊行为,因为个体更倾向于寻求对自身金融素养的准确评估。

如何减少诊断性自我欺骗,准确地认识自己?

我们的社会倾向于将“作弊”视为一种策略性、故意的行为。但这项研究表明,有时候作弊可能发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不过,这些虚幻的自我信念仍然可能有害,特别是在评估你的财务或身体健康时。当一个人进行诊断性自我欺骗时,他们可能会低估那些旨在帮助他们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认识到虚幻信念并努力寻求准确的自我评估是重要的。

1. 增强自我意识

自我欺骗往往源于对自身能力或行为的不准确评估。通过增强自我意识,人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表现。例如,可以通过定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或者寻求他人的反馈来帮助自己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2. 提供明确的外部反馈

当人们面对明确的外部反馈时,自我欺骗的空间会缩小。例如,在实验中,当参与者被反复提醒自己的真实能力时,自我欺骗行为会减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并定期评估自己的表现来减少自我欺骗。

3. 减少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会增加自我欺骗的可能性,因为人们更容易通过欺骗自己来缓解焦虑。例如,在该研究中,当参与者面临不确定的测试结果时,更容易通过作弊来提升自我认知。因此,减少不确定性,比如通过更充分的准备或更明确的信息,可以有效减少自我欺骗。

4. 培养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状态会影响自我欺骗的倾向。研究表明,负反馈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意识来减少自我欺骗。因此,学会正确的情绪调节方式,比如通过认知重评或表达抑制,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因情绪驱动的自我欺骗。

5. 建立社会奖惩机制

社会环境对自我欺骗行为也有重要影响。当人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监督或评价时,自我欺骗的可能性会降低。因此,建立明确的社会奖惩机制,比如在团队中设立透明的评价标准,可以有效减少自我欺骗行为。

6. 增加决策透明度

在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增加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可以帮助减少自我欺骗。例如,通过记录决策过程或与他人讨论,可以减少因自我欺骗而导致的错误决策。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