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博物馆|“新乐文化”的诞生圣地
探访博物馆|“新乐文化”的诞生圣地
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以“户外露营+研学课程”的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走进7200年前,了解古人的生活,了解沈阳厚重的历史文化。
夜幕降临,搭在草地上的白色帐篷亮起了灯,一群孩子戴上彩色的头饰,穿着猎人的衣服,口中呼喊着远古的语言,手牵手跳起了远古的舞蹈……这是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此次活动以“户外露营+研学课程”的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走进7200年前,了解古人的生活,了解沈阳厚重的历史文化。
新乐遗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以西、新开河以北的黄土台地上。它的发现,把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了7200年前。新乐遗址被中国考古学界定义为“新乐文化”的诞生圣地。
苏秉琦先生在为《沈阳文物》创刊号题词时曾讲道:“沈阳市有‘两宝’,一个是新乐遗址,一个是沈阳故宫。”新乐遗址是目前辽宁地区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的发现,无论是对考古学,还是研究东北史或辽宁地方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新乐文化对研究中华远古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文明形成的历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厅展示形式将文字、文物、场景有机结合
旧墙基里的历史性发现
1972年冬,沈阳市于洪区北陵乡农业技术员孟方平,在新乐电工厂宿舍已拆除的旧墙基断层中发现了压印“之”字纹的陶片及石器等,立即向当时的沈阳故宫考古部作了汇报。1973年考古人员对新乐宿舍主楼西山墙的西侧试掘。经过近半个月的发掘,发现了近2米厚的文化堆积,第一次确定了沈阳地区早期文化遗存中的上下两层文化堆积——新乐文化和新乐上层文化,分别代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此次发掘把沈阳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更使辽沈地区在史前文化研究上有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1977年入冬前,石磨盘残块被发现。在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在磨盘的下面看到有烧得很硬的烧土面,断定这又是一处新乐文化房址。1978年正式对此房址(2号房址)进行发掘。在发掘中,将一座面积约96平方米的大型房址的平面开口线完全查清和暴露出来。经过两个阶段近4个月的认真清理发掘,共获得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炭化谷物、炭化木雕艺术品、炭化果壳、煤精制品、赤铁矿石、石墨等540余件遗物。沈阳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原始建筑呈现在世人面前。
此后数次发掘,确认这一地区存在着三层文化堆积:新乐上层文化—偏堡子文化—新乐文化。新乐上层文化以磨制石器和素面陶器、鬲、甗等为主要代表,距今约3000~4000年;偏堡子文化以磨制石斧、细石器和附加堆纹陶罐、壶、钵为主要代表,距今约5000年;新乐文化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煤精制品、压印“之”字纹深腹罐为主要代表,距今约7000年。
新乐文化中现已发掘半地穴式建筑房址50座,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陶器、煤精制品等,其中以出土的炭化木雕艺术品最为精美,这些出土文物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
1982年7月21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新乐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新乐遗址的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文物保护控制地带等。1984年5月31日,成立沈阳市新乐遗址管理所。1986年改名为新乐遗址博物馆。
重现沈阳地区远古文化
建馆后的新乐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应时代需要,先后进行多次的改造更新,形成现在的展览风格。内容设计上以沈阳新乐地区已发掘的遗址为主线,系统展示新乐地区出土不同时期代表性的文物,向观众全面介绍北方辽沈地区的古代文明与优秀文化,提高观众对沈阳地区的远古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博物馆共两层,展陈面积1847平方米,展线长194米,展出文物375件。陈列手段上,3D投影互动、视频播放、灯箱展示、立体浮雕墙、油画、沙盘、动画影像、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将文字、文物、场景有机结合。
一楼以“沈阳历史的源头”为展标,内容上从制石烧陶、耕采集、围兽渔猎、繁衍生息等不同角度,全面展示新石器时代活跃在沈阳地区的先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展览分为九个单元:日出而作、渔猎荒泽、河畔而居、凝土成器、鸾凤歌舞、远古华装、玄妙莫测、心灵之声、未解谜题。
二楼为“新乐遗址出土偏堡子文化新乐上层文化文物展”。展览设计上力求简单化,让厚重的历史变得轻盈而灵动,使观众通过展览看到沈阳地区古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展现远古文化。展厅色彩强调深沉与稳重,主要以黄褐色的土色为主,形成一种出土感与原始感。形式设计上,序厅以原始文明为起点,融入新乐遗址固有的文化元素,突出新乐文化的交融性、独特性与神秘性。
1994年4月,遗址区十座半地穴原始建筑得到复原,重现了“氏族议会”“宰割猎物”“打制石器”等场景,再现古老村落生活面貌。同时在遗址区保留了一座考古发掘现场——2号房址。2号房址是新乐先民在7000年前居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迄今为止文物出土最多的房址。房址呈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建筑,长11.1米,宽8.6米。中心区域为火塘,沿穴壁至中心火塘排列有里外三层深浅不一的柱洞。从2号房址地面杂乱、长短粗细不一、塌落炭化的木柱堆积遗迹可以得知,这是一处被烧毁遗弃的房址,部分珍贵文物被火烧过炭化才得以有幸保存至今,房址的西北角还出土有精美的炭化鸟形木雕艺术品。
鸟形木雕艺术品
炭化木雕鸟
最能体现新乐人原始艺术水平的当属炭化木雕艺术品,因形如鸟身,也被称为木雕鸟。它的出土,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稀世珍品。7200年前的远古时期,在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来源无充足保障的情况下,人类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其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鸟形木雕艺术品因房址发生火灾炭化而保留下来。出土时已断为三段,通体双面雕刻相同纹饰,分为嘴、头、身、尾、柄五部分,图案以圆目、弯喙、菱形花纹的身体和细长的尾构成。其弯喙如鹏,尾长如凤,漩涡状的头部似羊角,又似鱼目,身上的菱形花纹似鳞又似羽,从宽到细的尾部很像鹊雀的长尾。在雕刻技艺上,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形态特异,充分展示新乐原始先民高超的雕刻工艺和审美水平,成为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
新乐人智慧勇敢还爱美
距今约1万多年前,第四纪冰期结束,地球上的气候开始逐渐转暖,降水明显增加,海平面迅速上升,动植物世界变得空前兴盛。人类也逐渐走出山区,移向平原地区生活。新乐人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了古浑河北岸聚族而居,创造了灿烂的新乐文化。
新乐人的房址集中分布在古浑河北岸的高台地上,此处河道呈东北—西南走向,新乐人的房址也随之呈现东南—西北走向排列成行,房址同浑河古道相距始终维持在150~250米左右。新乐人将居住址这样排列分布是有原因的。首先,选择在高台地上,可以有效地应对水灾等自然灾害;其次,临近水源,便于新乐人汲取生活用水和渔猎;第三,新乐人可以就近在古浑河岸边采集卵石,用于制作石斧、渔网坠等生产工具。因此,新乐人住宅的选址是根据生产、生活、生存的实际需要决定的。
新乐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形,木框架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新乐人防寒保暖、抵御野兽侵袭等。房址面积共三种:大型房址、中型房址和小型房址。大型房址,面积近百平方米,共发现有3座,呈“品”字形分布在房址密集区的中心区域;小型房址,面积1025平方米,穿插分布在大型房址之间;中型房址,面积4060平方米,分布在大型房址的外围地区。房址相互错落分布,已发掘的50座房址之间没有相互叠压或打破关系,说明新乐人的房屋建筑是有规划布局的。
新乐人的饮食由谷物、肉类、果类构成。在新乐遗址的2号房址发现了大量的炭化黍类谷物,谷物未经脱壳加工,谷壳完整,粒大饱满。新乐人还会在居住地附近的森林里采集榛子、橡子、山里红等野生果实,将采集来的食物用石磨盘、石磨棒去除谷皮、果壳,用陶罐蒸煮食用。新乐人利用兽骨、石镞等做成的弓箭狩猎猪、鹿等动物,用坠着网坠的渔网在浑河捕获鱼虾等。狩猎来的动物,不仅为新乐人提供了营养丰富的肉食,剩余的皮毛还可制作成御寒的衣物,骨骼可用来制作生产、生活中所需的骨针、骨匕、骨镞等工具。
根据生活实际需要,新乐人制作陶器,有盛贮炊饮用的深腹罐、饮食用的高足钵、撮取火种的斜口器等。新乐人制陶采用的是泥片接筑法和泥条盘筑法,虽为手制,但制陶技术相当熟练,制作出的器物端正对称,器壁内外修整得光滑平整。烧陶采用的是露天烧造,火候较低,为了使陶壁更加坚实,使器型更加美观,新乐人在陶壁施加压印“之”字纹、弦纹、篦点弦纹、菱形花纹、锥刺划纹、篮纹、篦点斜纹等。
爱美之心,自古有之。7200年前的新乐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装饰自己,他们将陶片、玉石等钻孔、打磨制作成穿孔陶片、石环、玉珠、串珠,使用兽骨磨制成骨笄等装饰品美化自己。同时,还会烧制猪、狗等小型陶塑丰富新乐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