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湿气重?多半是因为你脾虚!脾虚湿盛用茯苓,健脾又祛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湿气重?多半是因为你脾虚!脾虚湿盛用茯苓,健脾又祛湿!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2194224_120398690


有道友问,说起床发现自己的脸浮肿了,口很淡,早饭也吃不下,勉强吃下又总觉得肚子胀得难受。这个呀,多半是脾虚湿盛了!

那么为何会出现脾虚湿盛呢?今天小编盘点了大家很容易忽略的三大“前因”,以及由此导致的四大“后果”,一起来看一看!

一、千万留意,脾虚湿盛的三大“前因”


脾主运化,脾虚则机体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导致水液滞留,即为湿气重。

那么为何会出现脾虚呢?其原因概括起来为三点:

一是饮食不节制,也就是说短时间内暴饮暴食伤了脾脏,以致脾虚。

二是劳倦过度、思虑过多,这种情况多见于处于备考阶段的学生们,或是工作繁忙的打工人。所以说,大量用脑时一定要注意补充营养,切勿伤了脾胃呀。

三是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是已年老体衰,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中医来调理身体了。

二、脾虚湿盛的四大“后果”


看看你中招了吗?

脾虚,简单来说,就是脾气不足,脾脏运化功能减退,湿盛,就是体内水湿停聚。

脾虚机体消化能力下降,又湿邪为阴邪,易阻碍气机。当湿邪阻滞中焦时,就会出现腹胀腹满、口淡乏味、食欲不振。

脾虚清阳不升,且湿困清阳,就可见头身困重,如同裹了一层厚棉被一般。

脾虚机体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同时湿邪易袭阴位,湿邪下注可见泄泻。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性趋下,故湿盛可见水肿、湿疹等,且以下肢为多见。

三、健脾祛湿,首选茯苓


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是健脾祛湿的良药。

茯苓味甘,甘能补益和中,又茯苓归心、脾、肾经,因此,对于脾虚食少泄泻、心气虚心悸失眠、肾虚小便不利等均可食用。

茯苓味淡,淡能利水渗湿,因此茯苓为利水消肿要药,且茯苓有一大优点,为利水而不伤正。

同时,茯苓性平,不论是寒热虚实皆可食用。

四、茯苓这样搭,健脾祛湿效更佳


1. 脾虚腹胀,茯苓+陈皮

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经;辛能散、苦能燥、温能散寒。

脾虚气滞、寒湿阻滞中焦所致的脘腹胀满疼痛,就可用茯苓和陈皮一同煮水喝。

茯苓用量在10-15g为宜,陈皮用量在3~10g为宜,可根据病情需要酌情增减。同时,陈皮性温,内有实热的朋友慎重食用。

2. 脾胃气虚,茯苓+黄芪

黄芪味甘,归脾经,有补气升阳之功。

脾胃气虚体倦乏力、湿盛头身困重者,可用茯苓和黄芪一同煮水喝。

黄芪用量在9~30g为宜,可随症加减,黄芪蜜炙后,益气补中的效果更好,故宜选蜜炙黄芪。

此外,黄芪性微温,故表实邪盛、内有郁热者不宜食用。

3. 湿盛腹泻,茯苓+薏米

薏米味甘能健脾,味淡能渗湿,归脾经。

故脾虚湿盛泄泻者,宜用茯苓加薏米一同煮水喝。

薏米用量宜在9~30g,且炒制的薏米健脾止泻之力更强,故脾虚湿盛腹泻时宜选炒制薏米。

需注意薏米性凉,可炒后使用,体质偏寒者、孕妇等不宜食用。

4. 湿盛水肿,茯苓+猪苓

猪苓味淡,利水渗湿之力强,湿盛水肿者尤宜用茯苓搭配猪苓一同食用。

猪苓用量在6~12g即可,且猪苓性平,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食用,很适合一家老小煲汤保健用。

现在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大,饮食上又易暴饮暴食,故脾病很是常见。

脾虚会致湿盛,湿邪也会伤及脾脏,如此恶性循环,很容易拖垮身体。

此时不妨给自己煲碗茯苓养生汤喝喝,脾气补足了,湿邪赶跑了,工作生活更顺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