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万载傩戏闹春记
新春走基层丨万载傩戏闹春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载傩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新春到,过大年。农历正月初一,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潭埠镇池溪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新春氛围中,随着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万载傩戏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老的万载傩戏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承载着当地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传承。
燃烛鸣爆,傩舞祈福
早上8点,跳傩队员就已经到傩庙整装待发。万载县沙桥傩队队员身穿戏服,戴着色彩鲜艳的傩面具,手持道具,穿戴整齐聚集傩庙。
资料图
他们一行七人,首先来到大门楼跳一傩,接着按照往年的固定路线,前往每个分祠跳傩。傩戏面具造型各异,色彩斑斓,每一个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沙桥傩队队员们通过跳跃、旋转、挥手等一系列复杂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动作,演绎着古老的故事,向人们展示着祈福、驱邪、纳吉的美好愿望。
初一出傩,十五“关灯” 傩舞翩跹迎新春
“提前半个月就要把新年跳傩的相关事宜准备妥当,比如将出傩的时间地点通知到跳傩队的每一位队员、收集存放在各家各户的面具、检查道具有无破损等。”万载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出傩是正月初一开始,至少外出两个月,各乡各村到处走。
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变快了,傩队队员的时间也有限,基本是正月初一出傩,到正月十五那天,无论傩队队员离家10公里还是100公里,晚上都要回家“关灯”(闹元宵)。跳傩队除了去分祠,还会去单独的家庭出傩,最忙碌的时候,一天要去几十户家庭,半个月下来至少要跑几百家。对于春节繁忙的行程,每个队伍都有专业的“业务员”负责安排,现今七旬的万载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冬生就担任着对外联络的职责。以前“业务员”要提前半个月,每家每户走访,提前规划出傩新路线,现在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发达,提前一两天预约即可。
传承千年技艺,守护万载傩戏之魂
万载傩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万载县文化馆非遗中心在传承和保护这一技艺方面做出了显著努力。据万载县文化馆万载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辛会珍介绍,为了有效传承开口傩技艺,他们每年都会举办“万载开口傩技艺传承人培训班”。这一举措不仅为传承人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还确保了技艺的传承不断层。
同时,非遗中心还积极开展非遗“四进”活动,即进景区、进商圈、进社区(乡村)、进校园,通过讲座、培训、展示、展览、展演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这一传统技艺,从而助力宜春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在具体活动方面,万载傩戏在2022年复排了《关鲍情缘》《土地闹春》《傩神唱春》等经典剧目,并在2023年新编了《土地教子》,同时复排了《土地霄》《大团将》等剧目。这些努力不仅丰富了傩戏的表演内容,还提高了其艺术价值。其中,《关鲍情缘》还荣获了江西省第八届艺术节、第十二届玉茗花戏剧节剧目奖,这是对万载傩戏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
《关鲍情缘》资料图
万载傩戏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在历经数百年的沉淀与洗礼后,依然在当今社会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虽然万载傩戏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正如它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一般,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万载傩戏定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桥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原文来自江西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