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奶奶走后,家族网络开始松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奶奶走后,家族网络开始松散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90429

今年,我们继续开展【回乡记】征文活动,截至2025年3月31日下午18点,在行业研习首发且阅读量最高的三篇回乡记,作者将获赠神秘礼品一份!

投稿邮箱:hangyeyanxi@163.com

数了一数,奶奶离开已经过去7年了,7是一个特别的数字,上帝耶和华用7天创造了世界,女娲在正月初七造人,夫妻之间有七年之痒,鱼只有7秒的记忆,人的细胞每七年就会更新一次。在《易经》中,7代表艮卦,代表着终点,但终点同时也是下一个路程的起点,所以每逢7可能就会有些新的变化,在奶奶走后的第七年,我也突然感受到奶奶走后带来的变化。

年初三那天,大家约好去之前一直去的餐厅聚餐,这家餐厅是我奶奶去世前几年几乎每周都要去吃的一家餐厅。那时候,因为奶奶是自己一个人住,所以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分工。一些是前去奶奶家接她去餐厅,一些是提前到餐厅拿位置,一些是到餐厅楼下的市场选购食材。虽然可能不是每次所有人都能来齐,但总是会有一大桌的人,而且一个月几次,总会有机会碰上面。而今年,当我再次去这家餐厅吃饭时,我发现我突然不太能记起去的路了,然后见到一些平常不怎么见到面的亲戚时,发现竟然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还有些与我同辈的但是又没来的,我只能从别人口中知道他们的消息。

随着这些想法的浮现,更多思绪突然涌入我的脑海。那些在外地的亲戚,似乎已经几年没来拜年了。以前要不就是我们一大家开几辆车过去,或者他们一大家开几辆车过来,但是这几年都没有了。还有那些以前必须要去拜年的亲戚,好像也没有继续去了。甚至本来就在本地,血缘地缘连接较强的亲戚,我连他们孩子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不爱过年走亲戚造成的,过年只是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了,使我们更加容易觉察到,但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家族核心人物的缺失,使得整个家族关系网络开始松散。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来形容中国的社会关系网络,以个体为单位来看,在差序格局中,个体处于中心位置,其周围的关系网络按照亲疏远近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圈层。而在家族中,则以家庭为单位,围绕着一个中心家庭铺开了一张亲属关系网络。在我们这个家族中,我奶奶无疑是在这个C位。奶奶有8位儿女,而爷爷很早就去世了,虽然8姐妹的关系都很好,但是因为奶奶在的缘故,使得8个家庭有了一个共同维持关系的场所和一个共同维持关系的理由。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每周日都要去奶奶家,奶奶每天都要早起去喝茶,然后到了周日,有些人就会陪奶奶去喝早茶,或者像我这种起不来的,就中午回去奶奶家吃饭,然后吃完饭、聊天,有时候大人还会打打麻将和扑克牌,小孩就和小孩玩,这种情况持续好多好多年,也成为了大家生活的日常。后来,或许是经济环境变好了,或许是大家嫌煮饭麻烦,就变成每周陪奶奶出去吃饭,反正只要奶奶在,每周都能有机会见到其他亲戚,聊聊家常,了解彼此的状况。

而奶奶去世后,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少了。虽然还有不少长辈努力维系着以前的紧密关系,像是奶奶住的房子,一直都没有卖掉或者租出去。原因就是大家都觉得这是维系家族感情的一个场所,甚至大家还很热情地把房子翻新了一遍。但是这热情也没维持多久,从以前的时不时就会有人回去坐坐,到现在的可能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会回去搞搞卫生,然后再一起吃个饭。也不敢想再过几年后这个房子会变成什么样的光景,所以虽然维系情感的空间还存在,但它只能起到减缓关系松散的速度,并不像奶奶在世时能一直给大家提供维系感情的理由。

除了过年家族团圆的时刻,其他时候很难找到团聚的理由,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了。像是我的父辈,他们的关系还算密切,但是到了我这一辈,我只了解2-3个同辈的情况,其余的只能从别人口中得知。我的后辈,小时候就缺乏家庭聚会的机会,彼此之间就更加生疏了,更别说本来关系就比较弱的亲戚,可能在我们父辈这一代人离开后就会彻底断了联系。没有了老人这块宝石,也就难以泛起一圈圈的涟漪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是宝,我奶奶能维系一整个大家族的感情除了因为她的身份以外,更重要的是她自己本身,她本身就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奶奶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充斥着战乱、贫穷和饥荒的年代。奶奶原本应该是有10个小孩的,至于另外两位,我未听他人提起过,不仅是我,好像连我爸爸也不敢去问,所以不清楚情况,但是也可以看出在那个年代要养育8个孩子是多么的艰难。

作为一名女性,在那个年代能读书的机会不多,而且还要工作和抚养孩子,但是我奶奶却不放过任何一个读书识字的机会,而且这个习惯她一直保持终身。以前放寒暑假的时候,我也喜欢去奶奶家里待着。大人们都在工作,只有我和奶奶两人在家里。我在看电视,而她总是会静静地坐在那里看报纸,而且是每一篇文章都会看,不像我只会找报纸上的笑话看。到了下午,她就喜欢看看粤剧和唱唱粤剧,这就是她的爱好。然后还有的就是爱打打麻将了,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是一位知书识礼的人,从不说脏话也不骂人。至少我从来没有见过奶奶骂人,没有当着别人面骂过儿子与女儿,也没有与儿媳、女婿发生争执。那时候,我并没有察觉些什么,但是长大后慢慢接触的家庭多了,知道的事情多了,才发现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这不是来自奶奶或者儿女家庭单方面的忍让,而是奶奶真的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要说是怎么做到的,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吧。首先是中国有厚重的家文化传统,但是有时候太过强调家庭反而使自身失去了主体性。吴飞老师在《浮生取义》里分析到,一个人在成为婆婆前首先会是儿媳妇,当她们是儿媳妇的时候尽心尽力地侍奉家里的人,而自己成为婆婆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她的儿媳妇能这样对自己,所以当儿媳妇没有按照她所想那样时,她们心里就会委屈,婆媳矛盾就此产生,不仅婆媳,很多家庭矛盾也是因此产生的。

而我奶奶可能很早就认识到了这点,所以她虽然很辛苦地把8个孩子养大,但是当孩子都能独立生活后,她没有要求儿女们要怎么怎么样,反正他们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奶奶是拿退休金养老的,当然儿女们交家用也是要收的,只是奶奶从不铺张浪费,花钱也不是大手大脚,只是该花的花,该享受的享受,从来都不依靠儿女。

其次是距离产生美,总是住在一起,家庭矛盾就难以避免。奶奶自己名下有一套房子,坚决不和儿女同住,也不到儿女们家庭里住。有段时间,那个房子要拆迁,奶奶也是宁愿自己租房子住,也不住进儿女们家里。奶奶很早就从身心脱离了对儿女们的依赖,自己一个人也能过得逍遥快活,想喝早茶喝早茶,想去唱歌就唱歌,也早就放下了别人应怎么样怎么样的执念,而这点连我这个大学生也是最近才体会出来的,也都还没能真正放下。

再次是奶奶很懂得尊重,即使奶奶在我们家族的地位很高,我们都戏称她为皇太后,但是她却从不颐指气使。在我的观察或者读过的书里发现,相互尊重在家庭生活里是很容易缺失的,亲密关系及长期的相处使得一些人与人之间的边界逐渐被模糊掉。例如隐私空间,当小孩拥有了一个房间后,他们就会把这个房间当成是自己的空间,所以当父母不敲门直接闯入时,在父母看来是很正常的行为,在孩子看来就是不被尊重,但是有很多父母可能到孩子离家了都没能想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因此生气。还有日常一些“麻烦”“谢谢”等等的用语,在家庭里出现可能会被视为客气,或者家庭关系不好,但恰恰相反的是,懂得相互尊重才是维系一个家庭良好关系的核心。我奶奶她就很懂这些,哪个儿女帮她做了些什么,她会在大家面前说出来感谢他。儿媳女婿送的礼物也会认真接过来并且赞美一番,即使可能自己并不那么需要。现在反省反省一下我自己,也并没能做到。当然奶奶也会有生气的时候,但她也不骂人,就是不说话,等气消了再好好把话说清楚,说不清楚的就远离。

也就是奶奶的这些品质,使得她受到了大家尊重,并成为家族的核心人物。在奶奶的晚年,受医保政策的影响,每住院15天就要转院。所以,奶奶经常需要在不同的医院里转来转去,奶奶自己也觉得很厌烦,但是每次都有儿女女婿安慰和陪着她。要长期照顾一个卧病在床的老人对每个家庭来说都不容易,但是她的儿女们都没有推脱,只要有空的都回去照顾奶奶,兄弟姐妹间也没有抱怨谁照顾的多谁照顾的少,一切都以奶奶的感受为先,更没有人提出要分家。我想这也是奶奶一直以来的品质影响到她的儿女并最终成为一种福报回到自己身上,奶奶去世的时候是90岁,是高寿是喜丧,都说我奶奶是个有福气的人,但我很明白这个福气是她自己努力挣来的。

在奶奶去世的7年后,突然惊觉奶奶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如此大,甚至在去世7年后还能给我带来启发,虽然对于家族的关系网络我无法像奶奶那样去维系了,但是至少我对于自己以后的家庭要怎么维护是有了些头绪。再次谢谢你,我亲爱的奶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