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佛教社会生活史专题工作坊纪要
明清佛教社会生活史专题工作坊纪要
2024年4月20日至21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与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间佛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明清佛教社会生活史专题工作坊”。本次工作坊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明清佛教的历史、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展开深入探讨。
主旨演讲:明清佛教的历史脉络与特点
清华大学圣凯教授以《明清佛教在唐宋转型与现代转型“之间”》为题作主旨演讲。他指出,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呈现四个特点:“弱组织”的文化传播方式;原创性的文化融合;精英与大众共同创造的文化实践;世界性与地方性融合一体。
对于学界以往的“宋代佛教衰败论”,圣凯教授分析这种观点主要是由三种不公正因素造成的偏见:宋代佛教尤其禅宗灯史写作时妄自菲薄,神化唐代祖师;日本佛教的宗派或民族主义的偏见;宋明理学的成见影响了人们对宋代佛教的认知。
南宋至清中叶,是中国化佛教的融合停滞期。圣凯教授总结了这一时期的五个特点:经忏佛事的发达与汉地“佛教四大名山”的出现;明清时期中国佛教形成的三大语系;南宋元明时期,佛教作为“汉文化圈”中最活跃的传播媒介;明清佛教时代的僧诤;随着宋明理学、心学的出现,佛教哲学思考和理论阐释能力下降。
专题报告:明清佛教的多维度研究
复旦大学王兴带来了“感验与护教:明清佛教感应录副文本中的感应叙事转型”的报告。他比较中国佛教史上六朝中古与明清两个重要时段产出的感应录副文本,探讨了感应的呈现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化出不同的样貌。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帅的报告聚焦于清代吴树虚《因明入正理论后记》,对寺院之外的中国知识分子解读因明的方式进行考察。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王帅探讨了华严与禅宗之间对《物不迁论》的不同诠释。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法净法师介绍了汉传佛教界现存两种棋类成佛游戏图谱,梳理了佛教经、律记载中对僧众游戏的不同态度。
西安交通大学雷天宇分享了“肉身观音传说考”的研究,指出对获得“肉身不坏”的成就者的崇拜是普遍存在于宗教和民俗世界的一种现象。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伟以曹溪南华寺为中心,研究明清时期岭南山地的佛教寺产与地域社会。
西北大学杨遇青探讨了钱谦益与临济宗三峰派祖师汉月法藏的渊源,以及钱谦益对“三峰之禅”的批评。
上海大学杨奇霖以章嘉呼图克图为中心,研究清朝与青海和硕特蒙古的政教互动。
复旦大学王启元通过新发现的《大明赐紫素庵节法师塔铭》,探讨栖霞素庵大师与晚明佛教的关系。
专家点评与圆桌讨论
在与谈环节,复旦大学李天纲、张伟然和朱刚三位教授与圣凯教授进行了现场讨论。李教授提到佛教提供的社会空间,兼具神圣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张伟然教授讨论了佛教在中国传统时代的发展,并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朱刚教授则从文学史的视角,阐述了近世佛教的特点。
会议的最后,学者们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点评和圆桌讨论,为明清佛教社会生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加深了与会者对明清佛教史的理解。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