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证教育公平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过度的应试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身心健康受损、学习时间过长、视力下降等。本文从企业及企业家的视角,探讨了应试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前不久,在专家人才服务网公众号拜读了转载的施一公学长的文章《施一公:中国教育的弱点,拖了科技创新的后腿》,很有感触。这篇文章认为,中国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应试教育,不仅中 小学教育是如此,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当然以中小学教育为甚。文章充分肯定了应试教育的优点,也就是学生升学的相对公平性和学生成长的扎实基础知识,同时,也指出了其致命的弱点,就是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扼杀了其成年后的创新性。
教育这个话题涉及方方面面,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不再探讨应试教育为什么只有相对公平性,不再探讨高等教育(及其应试教育)的问题,也不再探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与产业领域的创新之间的差异。
时值今年中考、高考之际,本人在6月19日发文《中学生学习时间远超成年人的工作时间意味着什么?》探讨过这个话题,引起广泛关注。今天,就想从企业及企业家的视觉,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中小学应试教育问题。其实,我国的这种应试教育,除了前述的致命弱点以外,还有一些巨大的隐患,影响下一代与国家的健康发展。
家长易因孩子的教育及升学问题陷入焦虑
孩子因学习强度导致健康问题
1
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家长易因孩子的教育及升学问题陷入焦虑,其实学校的老师们在考核的压力下也易陷入焦虑,这些焦虑都会转化到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们身上,变成他们没完没了的补课以及反反复复的作业。中小学学生学习的压力太大、时间太长这个问题整个社会都知道,老师们也知道,校长们也知道,相关领导也知道,说起素质教育来,他们都是大家,侃侃而谈,都知道这样做不对。然而,实际中,由于竞争(升学率、优质学校)或者考核指挥棒的要求,导致整个社会在这个方向越走越远。
孩子们的学习的强度远远超过其父母工作的强度,严重挤占他们必要的锻炼身体、玩耍游戏、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小小年纪,身心吃不消。根据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统计,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30%。近期,多地爆发了儿童青少年相关的极端事件,甚至有“N连跳”的恶性事件产生。
从数学统计的角度,全国每个地级市在这方面的情况应该都是大同小异的。情况真的是异常严峻。如此,少年强则国强,就无从谈起。没有快乐童年的孩子长大以后极易(或大概率)厌学(这一点在不少院校已经相当普遍),不愿意结婚生子。2022年我国的出生率第1次负增长,而且该趋势会延续若干年。
于家,我们常说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让孩子休息不好身体就会垮掉,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引用一位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的话:我们的孩子已经累倒在起跑线上了。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居然置孩子的身心健康不顾,我们还配为人父母吗?于国,如果这一代孩子的身体有问题,他们的下一代孩子身体会强吗?下一代的下一代会更差?越想越让人感到毛骨悚然,我们却浑然不觉!!!
请注意到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男孩,有阳刚之气的越来越少,如此如何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胜出?
由于孩子整天忙着学习,很多家长就舍不得让孩子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活动,或者甚至做些家务,体育锻炼的时间被挤压。如此,孩子们长大了以后,身体羸弱,生活自理,生存能力就又出了问题,孝敬父母就更难指望他们了。于是,又成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
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通过这种高强度的长时间的持续学习,广大青少年的视力都很糟糕,据国家卫健委调查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国家征兵(尤其是空军)选择范围越来越小!
其实,自2007年以来,国家就非常重视青少年视力保护。教育部曾联合多部门发布《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校园视力检测与近视防控相关服务工作的通知》(2022年3月2日印发)。孩子们如此长时间的高强度持续学习使这些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2023年3月21日,教育部印发了《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将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等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就看孩子们今年中考高考如此忙的架势,真不知道年底时这个考核目标是否能达到?是不是能真的考核该指标?或是考核的指标是否是真的?目前看到的报道是2023年全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有所下降,为52.7%,但是总体还是偏高。
事实上,只要青少年们的学习时长和强度不降下来,这个目标是无法达到的。造成目前这种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优质资源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们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投资不到位,老师们的待遇不够好,班级的学生数量超标,考核指挥棒,忽视人才成长规律等,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不太清楚(或者不关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还有中考和高考2个大关,都让家长和孩子们(甚至老师们)不敢怠慢。我们作为老师、作为校长、作为家长,为了自身的业绩或者虚荣心自觉不自觉地驱使着还不会抗争的孩子在超负荷地学习!
孩子们学习没有错,努力学习没有错,学校考核和考评也没有错,老师之间、学校之间、城市之间竞争比拼也没有错!但是不能无序竞争,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孩子是我们每个家庭的未来,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如果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超过成年人工作时间,完全或者只有很少时间从事自己爱好的项目,没有时间从事必要的社会实践或者家务劳动,没有时间去强身健体,没有童年的玩耍,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大家都认为这样做不对,同时大家也都认为没有办法,改不了。我们作为成年人,有时候还不如孩子,知道错的事还接着往下做!!!
而且小时候如此玩命学习,反复刷题、做难题和怪题,一方面是意义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是未来长大后并不是一定能成才,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就以中考为例,是在一个地级市所有的初三毕业学生之间展开竞争,录取进高中的分数线并不是一个对应于一个特定知识或能力水平的固定值,而是根据当年高中能够容纳的初三毕业生的数量(以及国家中考约50%的分流政策)来决定的。假定该地级市所有的初三毕业学生通过玩命的学习水平都得到大大提高,并不意味着他们都能够进高中学习,而是照例只是约50%的学生能够被高中录取,反之亦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二次修订
是非常大的进步,但实际操作又有难度
2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在下面几个条款中,明文规定要保障青少年的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得加重他们的负担,对比之前的版本,有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量,使得实际操作变得比较困难,需要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中明确和完善(包括确和完善监管机制和惩罚机制):
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六)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二十五条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十三条 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合理安排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时间,保障其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加重其学习负担。
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2021年0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函〔2021〕41号)发布。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国务院决定成立跨30多个部委办的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作为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由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担任组长。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智特点,是典型的弱势群体,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多、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弱、对外发声能力弱,是社会中最柔软的部分。确实也只有多部委协调,才能真正落实新的少年儿童保护法,进而真正推动各阶段教育的改革。据了解,目前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最基层的单位落在了各县市区的民政部门,遗憾的是,民政部门很难协调这件工作的落实。
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文规定了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以及早上何时开始上课时间要求(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并没有提出相应的惩戒措施。实践中,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有效和广泛的执行,居然被相关教育部门或学校公然无视。
关于保护少年儿童
可以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监管
3
关于保护少年儿童,推荐大家阅读文章《朱永新:我们教育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看不见儿童”》
情况既简单又复杂,我们的对策是什么呢?是否存在简单易行、合法合规,保护所有相关方的合法权益的办法或措施呢?
有些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孩子放学以后,不直接回家还是留在学校,学校里安排老师看管这些孩子,包括辅导孩子们写作业。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孩子们后脚离开校门,前脚又跨入了校外培训班”这样的问题,但是老师也是一份职业,也要充分考虑老师们的工作时长不能超过国家劳动法的规定。另外这个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们总体上学习时间过长的问题。
我们作为企业家,总想把业务做大,赚更多的钱。但是我们能为此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让员工每天工作超过8或10小时吗?周末和节假日也工作吗?而且数年如一日如此?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些一旦发生,国家的法律法规就会对我们进行惩罚。那么,我们为什么让孩子们这么做呢?
我们的对策是建议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可落地的细则。建议立法(或在现有法律的实施细则中)限制孩子们每天及每周学习的总时间,如规定每天学习的总时间不能超过8-10小时(或规定校内、校外分别不能超过多长时间),或不能超过成人的工作时间,每周不能超过5天,周末与节假日同成年人一样放假,学校不得布置作业或只允许少量作业(可允许部分时间去培训班,但不能超过固定时长)。对于违规的学校、老师或家长(注意我们在这里往往有误区,认为对个人不好惩罚,这是不对的,比如说我们作为个人去偷去抢去损害公物,不是一样要惩罚吗?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是国家意志)进行相应的罚款,严重者判刑。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不能靠当事人,如学校和家长或教育局)进行监督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文规定侵占青少年的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具体实施可以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时长进行记录和分析,用家校联动的手机软件来监控外加不定期的巡查。例如有一个这样的APP/小程序,目前已经被校外培训班广泛使用。孩子们到达课堂上课的时候,家长们手机都能收到确认,孩子已经签到了,上课的时长是多长!对应的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孩子的不同课程的家庭作业所需时间,可基于历史数据统计估算出来的。
类似这样的教育软件或者App有很多。当每个学校都使用这样的APP/小程序,就可以统计出每个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当超过规定时,就可以对相关单位或人员问责!
合理控制未成年人学习时长
任重而道远
4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5月底教育部发布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 家长、机构和监管部门三方都有专门的服务端口,用于监管面向中小学生(含3-6岁学龄前儿童)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同样,为了落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校园视力检测与近视防控相关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可以开发和使用类似的平台来对中小学校进行监管。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主意不错,但是很难实行,很难落地,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只要拿出治理交规、治理酒驾、治理春节不许放鞭炮(这是我国民间多少年的传统啊!)以及治理垃圾分类的决心和办法,我们一定能搞定!
这个建议的好处,不用打破现有的应试教育的体系,也不是一刀切的关闭培训机构,因为校外培训机构毕竟对某些孩子群体还是有需求的(学习差的孩子或效率低的孩子需要补课和提高,好学、有天资的孩子需要给他们加小灶,但都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上限),也有它的社会价值,也是法律允许的。同时,这个建议还可以减少中小学老师的负担。
所以不管怎么样首先要解决和保障孩子们能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也就是说控制总体的学习时间,虽然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但我们目前只有先治标,然后再治本。有些事情“标”治好了以后,“本”慢慢自然而然也就好了,比如像喝酒不开车或者垃圾分类的这样的事情,养成习惯自然也就好了。
其实中考有的时候比高考还残酷,因为按照我们国家现行的政策,50%左右的考生必须进入职业院校这条通道,这对传统思想严重的中国家长来说是极为残酷的,因为不管大家如何努力,如何拼命学习,都有50%左右要分流,这让很多家长崩溃和绝望,这也是导致大家玩命学习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议取消中考,普及(义务制)教育到高中,并在高中增加实训比重(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的),避免在中学毕业时过早就给孩子们定终身,减少家长们的焦虑,降低社会成本。
中小学生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比如说是否有合适的班主任或主课老师,与同学是否相处的来,班级或者学校的层次或氛围。因此,建议给中小学生至少一次换班或者换校的机会。这样给学校或者老师确实是增加了麻烦以及工作量,但至少我们给孩子们换环境发展的机会,还不至于因此毁掉了他们。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前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前会长钱颖一教授的著作《大学的改革》当中的一句话: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也就是说,教育的今天就是国家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