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少儿不宜”的书,该不该放任孩子看?
那些“少儿不宜”的书,该不该放任孩子看?
当孩子捧起一本"少儿不宜"的书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是严厉禁止,还是放任自流?本文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解析"少儿不宜"书籍的定义,并提供实用的引导方法,帮助家长与孩子共同面对这一成长中的必经课题。
11岁的女儿在课堂上看耽美小说被老师收缴,这让身为文学研究者的我陷入了深思:到底什么是"少儿不宜"的书?它们真的不能让孩子读吗?如果孩子不可避免要接触这类书,家长有没有办法给予正向引导?
什么是"少儿不宜"的书?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少儿不宜"的书首先是指不符合孩子语言能力和认知层次的书,比如幼儿园的孩子读《三国演义》,或者一年级孩子看《万历十五年》。这种"超前读书"容易消减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更常见的"少儿不宜"则是指涉及血腥暴力、性描写、恐怖刺激类的图书。这类书籍可能会对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三观尚未建立的孩子造成不小的心理冲击。
还有一类被不少家长看作"少儿不宜"的书,就是一些在他们眼里"没营养"或者"毁三观"的书,比如很受小学生欢迎的《装进口袋里的爸爸》系列、引发争议的曹文轩作品等。这类书或许有"不宜"的地方,但也有更多不可忽视的亮点。
如何看待和处理孩子接触"少儿不宜"书籍?
面对"少儿不宜"的书籍,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 调整认知,尊重孩子的判断力
孩子在大脑发育和心智成长的过程中,直觉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引领他们"下意识"地去读或者不去读一些书。家长可以先尝试尊重和包容孩子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再提供自己的意见。
- 提供有理有据的建议
家长的意见最好是有理有据、而不是凭空揣测的,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有样学样"、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读书标准。
- 直截了当的沟通
对于那些有过度成人化描写、或者价值观比较小众的作品,家长可以毫不避讳、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这些现象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对待。
- 引导比较分析
家长可以带孩子"有意识"展开一些比较,比如把题材类似的文学名著和通俗小说、网络小说做一些对比,看看人物设定、情节设计、场面描写上有哪些有趣的差异,从而让孩子能自己体会到网文的"套路"。
- 保持开放心态
家长对此可以保持开放心态,为孩子提供一个平等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类书籍,肯定亮点,发现缺陷。这样的理性视角,可以让孩子从对某类书的"迷恋"转变为"理性看待"。
总结
当孩子上小学以后,家长就可以适当开放"阅读选择"的权力,让孩子能遵循天性与直觉去打开书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允许他们"挑挑拣拣"、"半读而废",因为"尝试"本身就是最积极的探索。
对于青春期前后的孩子而言,他们更容易受到同龄人影响去选择书籍,难免会因为猎奇或从众心理接触到一些比较另类的作品。但正如前文所说,家长对此可以保持开放心态,为孩子提供一个平等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类书籍,肯定亮点,发现缺陷。这样的理性视角,可以让孩子从对某类书的"迷恋"转变为"理性看待"。读书与处事,其实皆同此理。
本文作者:星一,美国索菲亚大学心理学硕士;人文、教育、心理跨界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