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还是数码?——浅议摄影的「真实性」
胶片还是数码?——浅议摄影的「真实性」
在摄影领域,数码与胶片之争从未停歇。本文从技术、美学和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数码与胶片摄影的本质差异,以及摄影所承载的"真实性"内涵。
除了"像素",我们如何理解数码相机?
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人接触摄影的第一步通常是购买一台数码相机。然而,当我们搜索"如何选择相机"时,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各种相机的型号、参数、差异对比以及品牌选择等信息。虽然相机的像素、画质、宽容度等技术指标确实是创造影像的核心要素,但如果我们跳出单纯的技术参数,还能如何理解数码相机?
荷兰学者何塞·范迪克(JOSÉ VAN DIJCK)指出,在数字时代,摄影的使用已经从早期的家庭影像共享转向了个人对经历和体验的记录与分享。今天,无论是朋友圈的"旅行九宫格"还是"旅拍画册","记录值得回忆的经验"已成为主要的摄影动机。
然而,"底大一级压死人"、"预算充足就选更贵的相机"这样的"真理"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分享和记录的需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到,摄影的机械复制让原始图像的"本真性"变成了"符号性传播"。而在当代,这种传播已经演变为数码传播,单张图片的观看时间往往不超过20秒。
德国作家黑特·史德耶儿(Hito Steyerl)则指出,当代图像的等级制度不仅基于清晰度,更主要基于分辨率。高像素的数码相机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高科技"和"高保真"的追求。如果需求转向更方便的分享和记录,那么手机或便携相机可能更为合适。
然而,人们购买昂贵数码相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大尺寸感光元件所能记录的颜色信息,以便在后期处理中实现特定的"氛围感"或"胶片感"。
复古的胶片感?
©️Xinlong Lin 焦点系列 I (810 胶片), 2023*
胶片摄影在经历了一段低谷期后,似乎又重新找到了市场。尽管胶片摄影在发明之初并不意味着"低画质",但今天人们往往将其与噪点多、画面模糊、颜色偏差等特质联系在一起。
胶片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模拟状态下的连续性。然而,今天多数胶片的处理过程已经通过扫描将模拟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通过放大方法将胶片影像留在感光纸上显影的传统方式,已经被电脑扫描和调色等步骤所替代。
当我们在讨论"真实"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摄影的本质在于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再现现实场景。然而,哈佛大学教授莎拉·刘易斯(Sarah Lewis)指出,摄影是一种主观决定的技术,而非简单的光线校准。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摄影,都存在对黑色人种肤色表现的偏见。
法国影评人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到,家庭相册的魅力在于其记录了生命在某个固定时刻的存在。摄影通过机械过程的力量,将时间从腐败中拯救出来,而非通过艺术创造永恒。
©️Xinlong Lin 无题(135黑白), 2022
摄影中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还原,更体现在时间维度上的再现。通过观看摄影作品,我们仿佛沉浸到另一个个体的时空碎片中,获得另一种生命的体验。这种体验,正是摄影最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