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思维的进化:从频繁下注到长期复利
投资思维的进化:从频繁下注到长期复利
从追逐“低估值价值股”到转向“新行业成长股”,再到领悟巴菲特的现金流折现投资理念,一位投资者分享了其投资思维的进化历程。通过具体的投资案例和数据,阐述了频繁交易的危害,并强调了寻找“长坡厚雪”型公司的重要性。
回顾我的选股历程,从最初追逐“低估值价值股”到后来转向“新行业成长股”,这两种投资思路都未能带来持续稳定的回报。烟蒂股就像一口烟,吸完就没了;而高成长股往往无疾而终,最终只能不断寻找下一个目标。这种模式下,即便偶尔看对了,也可能因为市场不给预期估值而大幅亏损,陷入“赚亏赚亏”的恶性循环,无法实现稳定的复利增长。
举个例子:假设我用10万元买入一只十倍股,资产增值到100万;但下一只股票亏损50%,资产就只剩50万;如果再这样亏损三次,资产将缩水至7.5万,甚至更低。这种波动性极大的投资方式,显然无法实现长期财富积累。
频繁交易的陷阱
过去,我对投资大师们所说的“不要频繁交易”理解得过于肤浅,认为这只是指“不要频繁做T或波段”。如今,我深刻认识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不要频繁下注新目标”。每个人的能力圈有限,不可能深入理解太多公司。交易目标越多,犯错概率越大,最终只会陷入“赚亏赚亏”的泥潭。
频繁下注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没有找到可以长期持有的公司,不如说是思维模式出了问题。那么,如何避免频繁下注呢?
现金流折现:投资的终极思维
最近,我重新研读了巴菲特的视频和段永平的书籍,终于领悟到他们的核心思维模式:现金流折现。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从早期的“市值远低于净资产”的烟蒂股策略,进化到“市值远低于其未来现金流折现”的优秀公司长期持有策略。他将这一转变比作“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类”。前者关注短期价值兑现,后者则着眼于长远的未来价值增长。
以现金流折现的思维模式选股,会更倾向于寻找“长坡厚雪”型公司,即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现金流充沛、投资回报率高的企业。巴菲特曾说:“最好的生意是买入后不必卖出的生意。”这种生意可以长期持有并复利增长,自然也就不需要频繁下注了。
长坡厚雪型公司:复利的关键
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长期复利,而长期复利的关键在于找到“长坡厚雪”型公司。这类公司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竞争优势强、生命周期长、现金流充沛、投资回报率高。然而,这类公司非常稀有,且便宜买入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一旦遇到这样的机会,重仓买入并长期持有,便能实现一劳永逸的复利增长。
A股市场也有这样的公司。据统计,A股上市以来涨幅超过100倍的公司有33家,其中一些公司虽然可能已经衰退,但另一些依然具备超长的生命周期和强大的竞争优势。
张坤被誉为国内最像巴菲特的基金经理。尽管他管理的4只基金自2021年以来几乎一直在创新低,但他在最近的报告中却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信心。他指出:“同时满足高质量和高股息率属性的资产越来越多。”
在易方达蓝筹精选四季报中,张坤提到,高质量资产(竞争优势突出、高投资回报率ROIC、充沛自由现金流)和高股息率资产往往很难兼得。高质量资产通常估值较高、股息率较低,而高股息率资产往往伴随着高杠杆或强周期性,ROIC通常不高。然而,当前市场上同时满足这两种属性的资产正在增多。
张坤的持仓以高端白酒和互联网巨头为主,这些公司不仅现金流充沛,赚钱能力强,而且难以被撼动。他认为,部分优质公司还具有“顺周期期权”和“科技期权”。一旦经济好转,现有估值所隐含的悲观增长预期有望修正;同时,这些公司在AI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也可能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以现金流折现的思维看待张坤的持仓,不难发现,这些公司都是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长坡厚雪”型公司。尽管他的基金经历了深度回调,但优质股不可能永远被低估。过几年,当市场重新认识到这些公司的价值时,张坤或许会再次被封为“股神”。
结语
投资的核心在于找到能够长期复利的优质资产,而不是频繁下注。通过现金流折现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识别那些真正具备长期价值的公司,从而实现财富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