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置换背景下,85家建筑企业怎么看?
债务置换背景下,85家建筑企业怎么看?
在债务置换政策背景下,建筑企业的信用资质和投资价值如何?本文从股东背景、经营情况、资产端、负债端、盈利能力、获现能力六个维度,对85家建筑企业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债券投资策略建议。
建筑行业现状
建筑业属于投资驱动型行业,下游需求主要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下游需求低迷的背景下,建筑行业逐步迈入低速增长区间,八大建筑央企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2018-2023年,八大建筑央企营业收入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7.2%增长到23.0%,新签合同额占比也从29.9%增长到45.3%。
建筑企业信用评估维度
我们主要从六个维度分析建筑企业的信用资质:
- 股东背景:关注企业性质、区域经济、股权结构
- 经营情况:关注业务结构、业务持续性、展业区域
- 资产端:关注总资产规模及增速、资产周转效率、资产质量
- 负债端:关注债务结构、偿债能力
- 盈利能力:关注营业收入、净利润及增速、ROE、期间费用率
- 获现能力:关注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收现比、收付现敞口
建筑企业基本面梳理
从存量债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9月30日,建筑行业存量债规模9678.6亿元,央企和地方国企分别为6926.2亿元和2739.9亿元,分别占比71.6%和28.3%,民企仅有12.5亿元。从一级发行情况来看,今年全部是央企和地方国企在发债,民企未新发债。
建筑企业债券投资策略
央企投资策略
建筑央企依托其强大的股东背景和规模优势,信用资质相对较好,收益率普遍较低,可投资其子公司债券,赚取母子利差。截至2024年10月18日,大部分央企母子公司之间有10-40bp左右的利差,中建四局、中建六局、中建五局等与母公司之间的利差在20bp以上,平均估值在2.3%以上,具有一定性价比。
此外,建筑央企永续债规模较大,永续债由于有利息递延支付、发行人赎回权等不友好条款,一般比非永续债收益率更高,可投资建筑央企永续债,赚取品种利差。中建七局、中建四局、中国铁建投资和中建八局的永续债与非永续债利差在15bp以上,且永续债的平均估值在2.4%以上,具有一定性价比。
地方国企投资策略
地方建筑国企往往承担着区域内重要的市政基建职能,除了本身经营和财务情况外,也受到区域经济财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主体分化明显,东部发达地区主体信用资质往往优于中西部地区。我们结合六个维度的基本面分析,将地方建筑国企分为四个梯队。
- 第一梯队:上海隧道工程、上海城建、上海浦东建设、广东建工、上海基建、北京城建、北京建工、北京住总、上海建工
- 第二梯队:四川路桥、湖南建投、宁波建工、山东高速路桥、深圳特区建工、安徽建工、北京市政建设、浙江建投、湖南建工、福建建工
- 第三梯队:扬州建工、四川华西集团、成都建工、武汉东湖高新、山西路桥、山东路桥、山西建投、陕建控股、广西路桥、汉阳城建、陕建股份
- 第四梯队:山东能源建工、邢台路桥、郑州路桥、河南路桥、济南建工、黑龙江建投
综合来看,第一梯队主体基本面较好,但是收益率相对较低,普遍在2.2%以下,交易价值优于配置价值。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主体收益率相对较高,且有一定流动性,具有挖掘空间。例如湖南建工、山西路桥、山西建投等1年以内债券,安徽建工、福建建工1-2年债券,浙江建投、宁波建工等2-3年债券,平均估值在2.4%以上。
风险提示
- 政策变化超预期
- 负面事件超预期
- 信用风险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