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彻底躺平的陶渊明:晚年为生存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彻底躺平的陶渊明:晚年为生存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1EIFO470543IAM2.html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闻名。然而,这位伟大的诗人晚年却过着贫困的生活,甚至不得不乞讨度日,最终在63岁时因饥饿而去世。他的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不仅没能赡养他,反而都成了"废人"。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生悲剧?

晚年乞讨被饿死

陶渊明晚年的生活确实十分凄惨,甚至到了需要乞讨的地步。有人可能会问,既然陶渊明曾经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的诗句,为什么还会沦落到乞讨的地步呢?

事实上,写下这句诗时的陶渊明正值年轻气盛,加上他有文采,是个诗人,自然有骨气。但到了晚年,他已经饥寒交迫多年,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也早就将气节二字抛之脑后了。

他曾写过一首诗,记录自己一次乞讨的过程:自己饥寒交迫,走到一户人家门前,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后,主人给了他一些吃食和酒水,他为此写诗表示感谢。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上,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所以他也不可能每次都能讨到吃的。有时候面对乡绅恶霸,他很可能遭到拒绝,甚至被驱逐殴打。

从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经常长途跋涉去乞讨,这对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饥饿和身体素质下降的双重打击下,陶渊明最终被活活饿死,享年63岁。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这个年龄不算太大,但在古代"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背景下,63岁已经算是高寿了。

五次辞官终归隐

从陶渊明年轻时的诗句可以看出,他在官场上的经历并不愉快。陶渊明的仕途相对顺利,但由于他是一位文人,一方面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另一方面又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一生经历了五次辞官,这种反复的行为揭示了他性格中的摇摆不定。

这种性格特点也反映在他对待官场的态度上:一方面辞官是因为讨厌官场的氛围,另一方面又因为缺乏其他谋生技能而重新入仕。这揭示了围绕陶渊明一生的两个字:贫穷。

他做官也做不到高官,因为性格原因,不愿意与人为伍,也不愿阿谀奉承,自然得不到高官的赏识。而自己那点俸禄也不够生活,因此辞官以后更加生活拮据了。当时的农民经济来源就是种地,但种地也不是陶渊明所长,所以就更加贫穷了。最终来来回回的这样五次,终于在40岁的时候第五次辞官归隐,再也没有入仕做官。

膝下五子不成器

发生在陶渊明身上的另一个"悲剧"就是膝下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竟然都不成器,没有一个能养活自己,这也导致他最后被饿死的一个主要原因。那既然生下了这么多孩子,陶渊明当过官,也是个诗人,儿女怎么会不成器呢?

陶渊明一生娶了三任妻子,这个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有关,娶妻生子也是传统。第一任妻子由于难产去世,没有为其留下孩子。之后娶了第二任,第二任为其生下了四个儿子,其中两个还是双胞胎,可能由于生产过多,导致妻子体弱多病,没两年就去世了。紧接着陶渊明又娶了第三任妻子,也为其生下了一儿一女,而且第三任妻子比陶渊明还小12岁。

这几个儿子在年少时也是陶渊明的负担,那为什么家中一直没有富裕的经济条件?按说陶渊明做官,靠俸禄养活家庭应该不成问题,但就是由于家里孩子太多了,每一张嘴都要吃饭,所以仅靠那点俸禄肯定养不活家中那么多口人,因此显得紧衣缩食还不够。

而几个孩子长大后,也没有一个能成器的。曾经陶渊明在自己的诗中这么描述过:大儿子已经16岁了,还是不学无术,非常懒惰。二儿子15岁也不爱读书,老三和老四也13岁了更是字都不认识几个。小儿子9岁成天就知道吃东西,女儿就更别提了。

这一度让陶渊明非常苦恼,那为什么如此有才的诗人和做过官的人,家里的孩子却都是如此德行呢?其实这一切都还是陶渊明自己的问题。

都是酗酒的原因

陶渊明爱喝酒,而且是嗜酒如命,经常一喝就不省人事。这也是为何辞官后家庭条件也不好的原因,因为他根本就没辛勤地去种地,只会每天都带壶酒,喝多了就在地里睡觉,这样怎么可能能将地种好呢?

而儿女们面对每天喝酒醉醺醺的父亲,一方面无人教导,另一方面也是有样学样、破罐破摔,肯定怎么懒散怎么来。

所以儿女不成器,没有一个上进的也都是陶渊明自己造成的。他也只知道通过诗句来抱怨这些情况,并没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一切,其实这也是他自己的问题所在。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

作为父亲,在看到自己孩子逐渐走上歪路或者是没有往正路上走的时候,应该早早就站出来及时帮助孩子改正。另外也需要给自己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才能使孩子有望成器。

而陶渊明却终日酗酒,看见贫寒的家庭情况后,想的不是自己承担责任来改变这一切,而是借酒浇愁。那么儿女们看到之后,肯定也不会自主去学好,也跟父亲一样,浑浑噩噩地过完这一生就结束了。

所以最后陶渊明没有儿女在床前尽孝也是自己所造成的,不能完全说是儿女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孩子们的自我学习意识本就相对较差,只能靠着父母的影响和教导,但陶渊明的自暴自弃最终让孩子们都变成了不成器的"废人"。

结语

陶渊明的这一生也是非常曲折的,曾经的诗人五次辞官,最终落得被活活饿死,令人唏嘘。但背后真实的原因也怪不得别人,他自己性格中的缺点以及加上酗酒的习惯,让他落得个"悲剧"收场。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归隐与醉酒:陶渊明饮酒诗中的人生哲学》作者:张秋芬

中国知网《陶渊明的年岁忧虑与自我宽慰》作者:章悦茗

中国知网《生态批评视野下的陶渊明人格》作者:张金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