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局》:一手好牌为何口碑“崩盘”?
《749局》:一手好牌为何口碑“崩盘”?
电影《749局》海报。图片源于网络
上映20天,累计票房3.68亿元,豆瓣评分3.9——今年10月话题度最高、争议最大的新片当属陆川执导的《749局》。“剧情不知所云” “《九层妖塔》2.0”……大量网友的吐槽,使得导演陆川在路演宣传中,不得不多次回应该片的口碑争议,甚至一度落泪。
事实上,该片作为本土原创科幻作品,并非毫无可取之处。题材上,“揭秘”传说中专门研究超自然现象的神秘单位“749局”,无疑是影片前期宣传的最大噱头;类型上,《749局》号称集齐科幻、冒险、动作等元素,而撑起这一配置的特效部分,由曾参与《阿凡达》《沙丘》等好莱坞大片制作的16家国外视效公司负责,全片投资数亿元,主打的就是“品质保证”。从最终呈现来看,该片特效虽达不到令人惊艳的水准,但不至于是“五毛特效”,零号生物、外星飞船等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于不明生物的恐惧与探索。
归根结底,《749局》最令观众诟病的“硬伤”,还是在于创作的出发点——故事本身。其实,影片的整个故事主线逻辑是十分简单清晰的:身负异能的少年马山(王俊凯 饰)曾因自己与常人的不同而饱受歧视和欺凌,试图融入社会却屡屡受挫。随着一群神秘生物的突然出现,马山被带回749局,赋予了拯救世界的使命,在对危机对抗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成长与救赎。尽管这一主线设定属于常见的超级英雄电影套路,但如果能与749局的本土化背景以及异能、未知生物等流行元素进行更好地融合,仍有很大的创意空间,评价更不至于“崩盘”。
具体说来,《749局》前半部分的剧情还算流畅,最开头以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立住了749局的神秘设定,红矿坑危机的一触即发,马山和749局成员之间的“跑酷式”追逐则带来了强烈的紧张感和冒险感。但从马山逃出“749局”开始,中后段剧情便急转直下,也成为观众吐槽的“重灾区”。后半段想呈现的内容太多:马山的自我成长,马山与青梅竹马的夏婳、与养父母之间的感情线,749局的科研过程以及与零号生物的终极之战,拯救世界、探索生命的宏大命题,各个角色扑朔迷离的命运……强行杂糅、多线并行的结果,就是全片剧情显得既无重点又充满割裂感,主要角色因为塑造刻画不足,显得形象脸谱化,感情变化生硬,行为逻辑跳脱突兀。在最终大战环节,电影多次采用口号式、喊话式台词来凸显角色高光,但这种处理方式则令观众难以“入戏”,本应令人感动的剧情竟因此平添几分“幽默”。
陆川坦言,文艺片创作是自己的“舒适区”,但他希望做更多类型化的尝试,拍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国产怪兽大片,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从2015年的《九层妖塔》到如今的《749局》,两部影片都以怪兽为核心概念,却都因为剧情“硬伤”而遭遇口碑失利。再如2019年上映的滕华涛执导的《上海堡垒》,同样是“科幻大片+热门演员”的配置,资金投入巨大,却被观众吐槽“除了特效一无所有”,截至发稿豆瓣评分仅2.9分。这些影片的前车之鉴,无不是在提醒创作者,高概念、强设定、大特效,这些都不是科幻大片的“免死金牌”,如果不能回归故事和角色本身,扎扎实实在剧本上做足功课,再强大的“金玉”亦无法掩盖内里的“败絮”。
尽管《749局》出师不利,但也无需唱衰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就此被关上。当下,我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让电影人更有底气进行类型突破的尝试。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出现了《流浪地球》系列这样的工业大片,也有《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融合了科幻与文艺片特点、“小而美”的佳作,让业界和观众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勃勃生机。反观在中国上映过的外国科幻片佳作,无论是画面令人叹为观止的《星际穿越》,还是相对而言中小成本的《前目的地》《降临》,这些作品成功的首要保障,都是有一个坚实的故事和强大的人文内核作为支撑。由此可见,创作的第一重心,永远都是故事本身,任何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大制作”,都是舍本逐末,最终难免遭遇差评、沦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