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皇上”与“陛下”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叫“陛上”而是“陛下”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皇上”与“陛下”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叫“陛上”而是“陛下”呢?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44492756_121282467

在古代历史剧中,我们常常听到“陛下”和“皇上”这两个对皇帝的称呼,但它们之间究竟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说“陛上”而说“陛下”?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些问题,带您了解这两个称呼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首先来讲讲“陛下”。实际上,“陛”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即指宫殿内的台阶之下。

在古代,台阶每层的高度与宽度皆有固定的要求,会依据不同的身份以及建筑的等级而有很大差别,后来,“阶级”这个词便是用于表示社会的等级与阶层。

起初,“陛下”并非是对帝王的称呼,单纯就是指台阶的下面。例如在《荆轲刺秦王》里提到:“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

那后来“陛下”怎就变成了皇帝的称呼呢?依然是“台阶下面”,这难道不是对皇帝的不敬吗?

东汉的蔡邕曾解释道:“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原来,古代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需有近臣手持兵刃站立排列,以防乱臣贼子生乱,同时也彰显权威。

帝王高高在上,臣子不敢直接称呼天子,就只好让位于皇帝站在台阶下的侍者,也就是“陛下之人”,代为传达。

当然,后来也发现这着实麻烦,大臣不可能每句话都让近侍来转达。但在对皇帝说话之前,称呼一声“陛下”,就等同于有了这个程序,以表恭敬,意思是我没有直接称呼天子呢。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陛下”逐渐演变成专门用于称呼皇帝的词汇。

《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出“陛见”,指的是臣下拜见皇帝。

这个称呼自秦朝就已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明清,大臣们在奏章中也会使用“陛下”来称呼皇帝。

所以,“陛下”这个词与我们常规的理解不同,虽说后来它指代皇帝,起初其实是指皇帝台阶下的近臣,但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尊称用法。

与陛下类似的称呼,还有殿下、邸下、阁下、足下等等,都是一种“以卑达尊”的方式。

而“皇上”用来指代皇帝,该词最早出自东汉的《马姜墓志》:“皇上闵悼,两宫赙赠,赐秘器。”“陛下”是下,那“皇上”怎么又成了上呢?

咱们先瞧瞧皇、帝两字原本的意思。皇,古字形一般被认为像火炬光焰上腾的模样,应是“煌”的本字。

古先民又崇拜火,所以,“皇”代表上天,有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者,古字形模拟架木或束木焚烧以祭天,是“禘”的初文;另一种说法是其古字形像花蒂,是“蒂”的初文。

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历史上将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功绩超越了古代的三皇五帝,因而决定采用“皇帝”作为新的称号,用以彰显自身的尊贵与权力。

而皇为上,帝为下,“皇上”也成为历代对君主的敬称之一。

虽然“陛下”与“皇上”均为对皇帝的尊称,但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在使用的场合方面,“陛下”这个称呼更为正式和传统。通常在正式的朝会、官方文书、奏章以及在皇帝面前直接对话时使用,它体现了臣子对皇帝的敬重以及距离感,带有一定的第二人称色彩。

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的对话中,臣子可能会使用“皇上”来称呼皇帝。而且带有某种第三人称的色彩,比如两人在私下讨论皇帝时,也可以说“皇上如何如何”。

其次,在使用的时期方面,“陛下”的使用更为广泛且历史久远。“陛下”这个称呼从秦朝开始使用,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皇上”这个称呼在明清时期则较为常见。

明朝时期,大臣们在正式场合、官方文书和奏章中会使用“陛下”来称呼皇帝,在一些奏章中,也能够以“万岁”、“皇上”、“圣上”来称呼皇帝。

而到了清朝,由于满族和汉族文化存在差异,以及清朝对汉文化的融合,“皇上”逐渐取代“陛下”成为对皇帝的主要称呼。

当然,历史上对皇帝的称呼还有众多,比如宋朝时称呼皇帝为“官家”,唐朝还会称呼皇帝为“圣人”等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